城里的账房先生,因熬夜算账,眼目赤红,视物模糊,用了多少眼药水都没用。陈郎中取乞巧草叶配决明子,“叶苦能清热,寒能退火,入肝经,肝开窍于目,自然明目”。
三日后账房先生来谢,说“看账本的小字都清楚了,连算盘珠子都亮了些”。他摸着药渣里的叶说:“这叶比我娘的玉坠还凉,贴在眼上,像有股凉气钻进去。”陈郎中在案上记:“叶明目,实则清肝热,与巧姑的‘贴额’理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甘涩藤治热淋(膀胱)
绸缎铺的李掌柜,贪凉喝了冰茶,得了“热淋”,尿痛如针扎,尿色红得像苏木水。陈郎中用乞巧草藤配瞿麦,“藤甘能补,涩能收,性凉能清热,入膀胱经”。
五日后李掌柜来送绸缎,说“尿通了,像堵了半月的水渠突然开闸”。他笑着说:“喝药时觉得苦,尿完却浑身清爽,比喝冰镇酸梅汤还舒坦。”这正合兰芝的经历,陈郎中记:“藤利湿,实则通膀胱,与巧姑的‘洗手’理同。”
温甘根治劳淋(肾)
张婶的婆婆,患“劳淋”十年,遇累就犯,夜尿多的能湿半条褥子,腰像断了似的。陈郎中用乞巧草根配杜仲,“根甘温,能补肝肾,固膀胱,入肾经”。
连服半月,老人夜尿减到一次,还能帮着择菜。她说:“喝了这汤,腰里像揣了个暖炉,夜里睡觉都沉了。”陈郎中记:“根固本,实则补肝肾,与巧姑的‘冬根补’理同。”
辛凉芽治眼痒(肺)
春桃的小表弟,得了“风热眼”,眼痒流泪,揉得眼周通红。陈郎中用乞巧草芽配薄荷,“芽辛能发散,凉能清热,入肺经,肺主皮毛,能散风热”。
两日就好了,孩子说“眼里像吹了风,凉飕飕的舒服”。陈郎中记:“芽散风,实则清肺热,与巧姑的‘春芽润’理同。”
陈郎中把这些医案汇编成《乞巧草医论》,开篇就写:“草名‘乞巧’,实乃‘乞健’——眼健则能辨色,手健则能运针,身健则能持久,巧从健来,健从草来,医道巧道,一以贯之。”
第七卷:方志农书载草名,习俗传承岁月长
乞巧草的名声,像绣线一样,越牵越长,渐渐入了典籍,成了吴地的一段佳话。
地方志里的“乞巧”俗
清代《吴郡岁华纪丽》详细记了绣娘村的习俗:“七夕,妇女采乞巧草(即葎草),取带露叶贴额,谓‘明目’;煎藤水洗手,谓‘手巧’;全草煮水饮,谓‘去晦气(湿热)’。少女们会将草籽包进锦囊,谓‘得织女真传’。”
书里还附了幅插图:月光下的绣娘村,少女们围着乞巧草,有的采叶,有的洗手,有的对着银河许愿,草叶上的露珠在画里闪着光,像真的能掉下来。
农书里的“实用”法
明代《便民图纂》的“救荒”卷,提了乞巧草的另一用处:“葎草(乞巧草),嫩苗可食,焯水后拌酱,能清热;老藤可编筐,防虫蛀;叶可作药,治小儿尿涩,农家多植于篱边,一举多得。”
书里画的草,藤茎缠绕如绳,叶片五裂如掌,旁边注着:“采时避刺,七月采叶,十月采根,如绣娘所言,应时则效。”
医书里的“药性”考
清代《本草从新》在“葎草”条下补了注:“俗名乞巧草,吴地七夕多用。其叶苦凉,入肝明目;其藤甘涩,入膀胱利湿;其根温甘,入肾固本。得天地之气,合织女之灵,故能助巧,亦能疗疾。”
《吴门医派》更收录了巧姑的“四季采草法”,说“其法虽源于民间,却暗合五运六气,实乃医道融于生活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