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婶的婆婆,患“劳淋”十年,遇累就犯,夜尿多的能湿半条褥子。巧姑用冬根配枸杞炖汤,连服半月,老人夜尿少了,还能帮着择菜。“水能润下,”巧姑说,“这根能补肝肾,像黑配蓝,能滋肾阴。”老人说:“喝了汤,腰不酸了,看东西都清楚些。”
绣“松鹤图”的老绣娘,总说“腿软站不稳”。喝了根汤,竟能站着绣完大幅,鹤的腿骨都绣得有劲儿,不像从前那样软塌塌。
土性调和养脾胃(脾属土)
整株草扎根泥土,得“黄色”土气滋养,巧姑说“这是属土,合脾的性子”。脾主土,能调脾胃,就像黄丝线能绣出最稳的底。
脾胃弱的小绣娘,喝生草水会拉肚子。巧姑用灶心土炒过的乞巧草叶给她们泡水,既能明目,又不伤人。“土能载物,”她说,“像黄配褐,能稳住药性。”有个小丫头,从前喝草水就吐,用了炒叶水,竟能喝大半碗,绣“牡丹图”时,花瓣都绣得饱满。
巧姑在秘录上画了幅“五行草图”,最后写:“草分五行,如绣分五色,各归其位,方得圆满——医道巧道,原是一道。”
第四卷:七情配伍增神效,相须相使巧生花
绣娘村的绣娘们,渐渐学会了像“配色”一样用乞巧草——单味草是“单色”,配伍后才是“锦绣”,就像最普通的丝线,配得好也能绣出满堂彩。
相须菊花,明目如添彩
巧姑用乞巧草叶配菊花,“叶清肝热,菊明目,像黄配白,绣菊花更亮”。给绣“孔雀开屏”的巧姐用,她的孔雀眼,亮得像点了真宝石,眼仁的蓝从浅到深,层次比从前多了三层,苏州的绣庄老板看了,当场定了十幅。
巧姐说:“这水擦眼,看丝线的颜色都准了三分。”她绣的孔雀,尾羽的绿透着金,像真的沾了阳光,买主说“挂在屋里,连蚊子都绕着飞,怕是把孔雀当活的了”。
相使牛膝,利湿如导路
兰芝的“热淋”好了,却总有点腰酸,像背着块湿棉絮。巧姑用乞巧草藤配牛膝,“藤利湿,牛膝引药到腰,像青配褐,绣山石更稳”。三日后兰芝腰不酸了,绣“渔樵图”时,连渔夫的腰带都绣得有韧劲,不像从前那样松垮。
有个挑夫,挑担子伤了腰,小便也不利索。兰芝给了他些藤和牛膝,让他煎水喝。挑夫喝了五日,说“腰能直了,尿也顺了”,特意挑来两担新米谢恩。
相畏生姜,防寒如加里
冬日用夏叶水洗手,指尖总有些凉,像摸了冰块。巧姑会加片生姜,“叶性寒,姜性温,像红配绿,暖色调和冷色”。给体寒的春桃用,“手不僵,也不觉得冻”,绣“雪梅图”时,梅枝的弯度都绣得恰到好处,没因手冷走形。
春桃的小表妹,冬天总冻手,用加了姜的叶水洗手,竟没生冻疮,小手粉嫩得像春天的芽,绣“腊梅图”时,连花蕊的黄都透着暖,不像从前那样发僵。
相杀甘草,解敏如修边
有个外乡绣娘,听说乞巧草神奇,采了些叶就往眼里抹,结果眼肿得像桃子,疼得直哭。巧姑用甘草煎水给她洗,“甘草能解草的小毒,像黑配金,重色压住浮色”。
半日后,外乡绣娘的眼肿消了,她红着眼圈说:“这草灵性,连解药都配得巧。”巧姑趁机教她:“草是好草,也得懂用法,就像绣线再好,不懂配色也白搭。”
单行用法最方便
平日里赶活,姑娘们采片叶贴额头,或嚼根嫩藤,就能“提巧劲”。巧姑说“这像单色素绣,虽简,却见功底——草的本味,就够助巧了”。
有次给县太爷的母亲绣“寿桃图”,巧姑绣到深夜,眼涩得像蒙了层纱,贴了片叶,立刻清醒,绣出的桃尖,红得透着亮,像真的刚摘下来,县太爷看了,赏了匹上好的云锦。
绣娘村的姑娘们,把这些法子编成了歌:“乞巧草,真灵妙,叶配菊花眼亮了,藤配牛膝腰直了,加片生姜不冷了,甘草相伴不怕了,单叶贴额巧劲到——”歌声飘出绣坊,连过路的货郎都跟着哼,乞巧草的名声,渐渐传出了吴县,像丝线一样,越牵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