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载玄参:“味苦,微寒,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一名重台。”其功效可拆解为四大维度:
2. 功效的医学理论阐释
? 主治“腹中寒热积聚”
- 病机解析:“寒热积聚”指腹中阴阳失调、气血瘀滞,既可表现为寒凝气滞(如腹痛喜温),也可表现为热结胃肠(如便秘发热)。玄参味苦能泄、性寒能清,既清胃肠实热,又化寒凝血瘀,体现“双向调节”特性。
- 配伍雏形:汉代虽无明确方剂,但后世据此发展出玄参与大黄、芒硝配伍(如《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热结便秘,与桂枝、干姜配伍治寒凝腹痛,印证了《本经》“寒热积聚”的广谱性。
? 治疗“女子产乳余疾”
- 产后病机:“产乳余疾”指产后气血亏虚、余瘀未尽,常见腹痛、恶露不净、乳少等症。玄参“补肾气”(见下文)可滋肾水以生血,其凉血活血之性又能化产后瘀热,符合汉代“产后多虚多瘀”的诊疗思路。
- 历史印证:东汉《金匮要略》治产后腹痛的“红蓝花酒”虽未用玄参,但后世医家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加入玄参配伍当归、川芎,治疗产后血虚发热,正是对《本经》功效的延伸。
? “补肾气”的本质内涵
- 肾阴与肾精:汉代“肾气”概念涵盖肾阴、肾阳,玄参微寒滋阴,实则补肾阴以充肾精。肾主水,玄参色黑属水,以“同气相求”理论入肾,其滋阴功效为后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则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