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的临床应用与炮制方法,历经数百年演变

- 新兴炮制方法:发展出清炒、土炒、蜜麸炒等工艺,但临床应用较少,仅个别地区使用。

三、临床应用的定位转变(清代至今)

1. 清代:替代人参的过渡阶段

- 清肺补脾:《本经逢原》(1695年)首次明确党参“甘平清肺”“补脾”的功效,用于肺气不足与脾胃虚弱。

- 扶正解表:清代《医学心悟》的参苏饮以党参配伍紫苏,治疗气虚外感,体现其“扶正不恋邪”的特点。

2. 民国:独立应用体系形成

- 张锡纯的推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古之人参即今之党参”,主张以党参替代人参用于日常调理。其创制的“参赭镇气汤”以党参配伍代赭石,治疗虚喘,拓宽了党参的应用范围。

- 温病学派的青睐:江南医家因气候湿热,推崇党参“平和温补”的特性,用于温热病后期气阴两伤的调理,如《温病条辨》的沙参麦冬汤中党参可替代人参。

3. 现代:精准化与多样化

- 脾胃虚弱的基础用药: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作为健脾基础方,广泛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

- 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现代研究证实党参皂苷具有强心、扩血管作用,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低血压等。

- 药食同源的普及:党参被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开发出党参口服液、药膳汤包等产品,用于亚健康调理。

四、道地产区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