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夏长·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1)

第二卷 夏长·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

第二回 三伏天灸探药秘 金浆玉露解暑蒸

小暑时节,太行山谷如被置入洪钧大炉,连松针落地都迸出火星。神农氏踏过滚烫的页岩,见一樵夫倒在参藤下,口唇焦裂如陶坯,腋下夹着的柴薪已被暑气烘出青烟。少典欲上前搀扶,神农氏急止:“且看参藤!”只见藤蔓上垂落的气根正渗出蜜露,色如琥珀却带着冰晶光泽,滴在樵夫干裂的唇上,竟发出“滋滋”的淬火声。

“此乃‘伏天金浆’,”真人从蒸腾的暑气中现身,袍袖拂过参藤,气根顿时如泉涌般分泌蜜露,“取天地烈日之阳,酿草木潜藏之阴,恰如《伤寒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活注。”神农氏以陶钵接取金浆,见液体内竟悬浮着细小的火纹,如流萤逆泳。喂入樵夫口中时,那火纹忽然化作游龙,沿喉入腹,樵夫腹中随即传来雷鸣般的肠鸣,紫黑的舌苔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红。

更奇的是参茎髓部。神农氏用赭鞭剖开藤蔓,内中竟有透明膏体如琼浆凝结,膏中浮沉着九颗火红色的“珠玑”。“此为‘玉露参髓’,”真人以玉簪挑取膏体,珠玑在阳光下爆发出星芒,“暑热伤气阴,此膏寒而不凝,清而能补——寒者,取参根冬藏之精;清者,得夏叶火炼之气。”少典将膏体抹在晒伤的手臂上,顿觉一股清凉从毛孔渗入,皮下瘀滞的暑气竟化作紫黑汗珠排出,留下淡淡参香。

小主,

大暑正午,神农氏发现参根周围的土壤泛起油光,扒开表层,见根皮渗出的油珠遇土成纹,竟在地下画出太极图。中心阴阳鱼眼处,结着一块形如心脏的根结,色赤如血,指腹按之,竟有与心跳同频的搏动。“此谓‘火土结’,”真人以水为镜,镜中映出患者泄泻的脏腑影像,“心属火,脾属土,夏日心火不生脾土,便成上吐下利。此结得火土之精,恰如釜底添薪,炊米成饭。”

当夕阳将参藤染成金红,神农氏取火土结切片,置于端午采的荷盘中蒸晒。首蒸用午时阳光,荷盘竟渗出甘露;二蒸拌以朱砂土,土粒化作金粉;三蒸引入龙火,结片发出钟鸣……至第七次蒸晒时,整片山谷笼罩在紫金光晕中,火土结化作一枚跳动的“赤珠”,内中隐约可见脾土运化的虚影。少典尝了米粒大的赤珠,顿觉一股暖流从心至脾,先前因贪凉饮冷积下的脘腹寒痛,竟如冰雪遇阳般消融。

此时,参藤忽然无风自动,所有叶片转向南方丙丁火位,叶脉间透出的红光在地面织成《洛书》火土阵。神农氏站在阵眼,感觉体内的心火与赤珠的火气相合,如以文火煨脾土,先前因尝百草积累的胃寒竟化作暖气上行。他忽然领悟,真人所言的“解暑”,并非一味清热,而是借参之“火土双精”,使心脾如天地般“火生土、土承火”,此乃《周易》“火地晋”卦的养生真机。

暮色漫过崖顶时,参藤上的金浆玉露突然同时沸腾,化作万千金蝶飞舞。每只金蝶翅膀都刻着“暑伤气,湿伤脾”的古篆,飞入山下村落,停在中暑者的眉心。次日清晨,百姓皆言梦中得金蝶喂食琼浆,醒来暑气尽消,方知是神农氏借参之灵,普施解暑良方。而那株上党人参的根须,已在土中长成“悬壶济世”的字样,与天上的火星遥遥相应。

《上党参缘:神农仙遇记》

第二卷 夏长·火德炎蒸 参气充盈

第三回 赤帝授方蒸晒法 龙火炼丹五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