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茶仙记:本草遗珠传》 第一卷:春生·茅岩烽火藤初醒

第六回:义军凭茶振雄威 草木有灵应春生

按下李时珍暂且不表,且说茅岩河中的义军,得藤茶相救,伤病渐愈,士气大振。王大旗趁机整肃军纪,操练士兵,凭借藤茶的提神健体之效,士兵们体力恢复极快,连耐寒耐饥的能力都有所增强。

此时正值仲春,河谷里草木萌发,野花绽放,藤茶也长得更加繁茂,叶片上的白霜愈发厚实。义军不再困守,开始利用熟悉的地形,与围困的官兵展开周旋。他们白天隐于山林,饮用藤茶汤保持体力,夜晚则突袭官兵营地,劫取粮草。

那藤茶不仅能治病,常饮还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士兵们喝了藤茶汤,在山林中奔走如飞,对答如流,而官兵则因长途围剿,水土不服,又兼心神不宁,渐渐显出疲态。一次,王大旗率队夜袭,官兵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义军趁机收复了几处险要关隘,围困之势竟被打破。

“这藤茶,真是我们的护身符啊!”士兵们捧着藤茶汤,望着杯中摇曳的青影,眼中充满感激。他们发现,这藤茶似乎能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功效——春天喝了,能驱散寒湿,提神醒脑;若是受热中暑,喝了又能清热解暑。有懂些草药的老兵说:“这草通天地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四时变化而性情各异,真是神了!”

此言暗合中医“天人相应”之理。藤茶得春木之气而生,其性升发,能助人体阳气升发,驱散冬日残留的寒湿;其味甘苦,甘能补,苦能泄,正合春季养肝之法,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藤茶的疏泄之性,正可助肝气舒畅。故义军在春季得此茶相助,如虎添翼,正是顺应了“春生”的自然规律,草木有灵,自会应时而出,护佑生灵。

第七回:春卷将尽遗珠影 药典初漏一丝痕

时光荏苒,春去夏来,大庸卫的战乱仍在持续,而藤茶救兵的名声,却随着逃难的山民和败逃的官兵,渐渐传出了茅岩河。有人说那藤茶是“神茶”,能起死回生;有人说那是“仙藤”,得山神护佑。

此时,暂居澧水畔的李时珍,也终于等到了春汛减退,正准备进入大庸卫。然而,前方传来消息,官兵加强了封锁,通往茅岩河的道路被层层把守,不仅为了围剿义军,也为了防止“乱民”外逃。李时珍一介医者,虽有仁心,却难越兵戈之险。

“师父,看来这次真的去不成了。”庞宪看着远处隐约的兵寨,无奈地说。

李时珍站在山岗上,遥望着云雾深处的茅岩河方向,眼中充满遗憾。他能感觉到,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正有一味奇药在熠熠生辉,与天地之气共鸣,却偏偏与他擦肩而过。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本草笔记,提笔写道:“闻大庸卫茅岩河有藤本植物,叶生白霜,能消炎止泻,解瘴疠之毒,惜战乱阻隔,未能亲见,实为憾事。其性或属苦寒,入肺胃经,待后日再访。”

这是李时珍第一次寻访藤茶,却因“春木太过,风气阻行,兵戈扰攘”而未果。他不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此后他还将两入大庸卫,却都因各种机缘错失,终成《本草纲目》中一桩未了的遗憾。而此时的茅岩河畔,藤茶在春风中舒展藤蔓,叶片上的白霜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刚刚开始的传奇,等待着夏长的时节,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第一卷结语:

春卷已毕,且说这卷中,道尽了藤茶在战乱中初显神效的缘起。天地以春生之气孕育万物,藤茶应时而生,以其苦寒之性,调和士兵体内的阳热之邪,合于阴阳五行之理;以其甘淡之味,利湿健脾,顺乎春木疏土之性。李时珍第一次寻访,恰遇春汛兵戈,此乃五运六气使然,亦为藤茶“遗珠”之宿命伏笔。

赞诗一首:

武陵深处起烽烟,将士危亡困绝巅。

幸得藤茶生峭壁,甘含霜雪解沉疴。

春生之气通天地,医者仁心入险渊。

首度寻访缘未到,遗珠暂隐待时宣。

预告第二卷:

下一卷乃“夏长·暑气蒸腾茶愈烈”,且看盛夏时节,暑湿交加,义军与官兵鏖战正酣,藤茶又将展现何种神效?李时珍二次入大庸卫,又会遭遇何等波折?那藤茶的性味归经,在夏日又有何变化?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