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本草纲目》虽未明确记载绞股蓝的炮制,但对类似植物药的处理提及“去须根,洗切”,结合同期其他文献推测,绞股蓝的净制已注重去除须根、杂质,切制为段或片,便于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析出,如《本草正》提到“切碎,晒干,入煎剂”。
三、炮制技术的系统总结与地域差异(清代至民国)
1. 多方法炮制的系统记录
清代《本草从新》《得配本草》等文献对绞股蓝的炮制进行了系统总结,形成多种工艺:
- 醋制与止痛功效关联:《得配本草》记载“醋炒绞股蓝,治胁痛如刺”,认为醋能增强其疏肝止痛的作用,体现了“醋制入肝”的炮制理论。
- 炒制程度的细化:如“炒至微焦”“炒黄存性”,通过控制火候调整药性,炒焦侧重涩肠止泻,炒黄则保留清热之力,反映了对炮制火候与药效关系的深入认识。
- 炭制止血的应用:清代医案中偶见绞股蓝炒炭用于止血(如便血、崩漏),取“炒炭存性”止血的传统理论,与地榆、蒲黄等炭药用法相似。
2. 地域炮制特色的形成
随着绞股蓝在南方主产区(如湖南、湖北、福建)的栽培普及,地域炮制差异逐渐显现:
- 南方湿润地区的干燥工艺:因南方气候潮湿,绞股蓝干燥时多采用“阴干”或“低温烘干”,避免阳光暴晒导致有效成分流失,如《闽东本草》记载“置通风处阴干,忌烈日”。
-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炮制:部分边疆地区(如湘西、云贵)结合民族医药经验,出现用淘米水浸泡、与姜同煮等方法,以中和其苦寒之性,适应当地湿热体质的用药需求。
四、炮制技术演进的驱动因素
1. 药性认知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