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还魂草记》第一回 青帝御木还魂始 肝木升发正气扬

然那寒毒极为顽固,表面虽化,却有一丝黑气如游蛇般,避开青焰,猛地钻入九死还魂草的根部,蛰伏在细密的根须之间。九死还魂草浑身一颤,叶片上泛起几缕深青色的脉络,如同人体受寒时暴起的青筋,显是经脉被邪所困。它感知到那丝寒毒如埋在地下的冰锥,若不及时清除,待阳气完全升发,便会如冻土下的暗流,侵蚀整个生机系统。

第四部分 青帝赐方·四气五味定归经

青帝在扶桑树下看得真切,知灵草需外力相助,方能根除寒毒。他摘下扶桑树上一片嫩叶,叶中尚含着未及绽放的春光,吹入一口青气,那叶片瞬间化作一道绿光,落入昆仑悬岩,凝为一位身着青衣、面如冠玉的童子,正是木气所化的药灵。

药灵落地轻踏,岩缝间立刻生出几株柔嫩的春草,他指尖轻点九死还魂草的根部,一道光纹如符篆般印入,口中诵念玄言:“木曰曲直,其性升发,其味为酸,其气为温。灵草性温,可祛沉寒;味兼辛酸,辛能发散,酸能收敛;入足厥阴肝经,肝属木,应春而旺,主疏泄气机,调达情志。今寒毒入根,如冰凝肝脉,当以温散之性破其凝,酸收之味固其正,辛散之力导其出,使肝气条达,寒邪自散。”

这正是中医“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的精妙所在。九死还魂草得药灵点化,自身的药性被完全激发:温性如春日暖阳,自根部缓缓升腾,驱散寒毒的阴冷;辛味如东风解冻,打开被寒邪闭塞的经脉通道;酸味如青梅初结,收敛被寒邪扰动的阳气,防止外泄。药灵以气为引,以理为导,让灵草的药性顺着人体肝经的走向运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上行,过小腹,布胁肋,连目系,上巅顶,此刻灵草的温气便如一队精锐之师,沿着这无形的经络路线,将蛰伏的寒毒层层围剿。

寒毒在温气中嘶鸣挣扎,化作一缕黑气欲从根须逃向大地深处,却被药灵以酸味的收敛之力牢牢锁住,如同春蚕吐丝,将其缠绕成茧。最终,那茧在灵草根部的温气中化作一点青烟,消散于岩缝之间。九死还魂草的根部传来一阵畅快的暖意,如久旱逢甘霖,原本蜷缩的根须舒展延伸,深深扎入岩缝间的微尘,汲取着大地初萌的生气,连带着叶片上的青霜也尽数融化,透出润泽的光芒。

第五部分 春生之道·肝木疏泄气机畅

经此一役,九死还魂草对“春生”之道有了更深的领悟。它感知到,立春之时的阳气,犹如初生的婴儿,稚嫩而充满活力,却也最易受邪侵袭。此时的养生之道,正如肝木的特性——需疏泄条达,让阳气得以顺畅升发,既不能让其郁滞于内,也不能让寒邪侵袭于外。这就像人体的肝气,若疏泄正常,则气血流畅,情志舒畅;若被寒邪所困,则肝气郁结,易生胸闷、胁痛、情绪抑郁等症。

它将叶片完全舒展,每一片叶尖都精准地指向东方,如同无数个小小的罗盘,接引着青帝散播的春气。叶片上的脉络越发清晰,如微缩的肝经网络,纵横交错,将吸入的青气转化为“肝气”——那是一种充满生机、具有升发特性的能量。随着叶片的微微颤动,一种清冽的香气从叶孔中散出,这香气带着温辛之性,又暗含一丝酸收之味,随风飘散,竟让附近岩缝中几株同样被残寒所困的小草也纷纷舒展了叶片,草尖上冒出了新芽。

“此乃‘木气疏泄’之功,”扶桑树下的青帝见状,抚掌而笑,“九死还魂草不仅自解寒邪,更能以自身之气,助周遭生灵顺春生之道,此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合天地好生之德。”句芒神凝视着悬岩,见灵草叶片的光影与天地间的青气形成微妙的共振,如同一个小小的春气中转站,将东方木德的能量辐射开去,点头道:“观其行,如肝木之疏泄,可条达全身气机,可发散脏腑郁滞,真乃应春而生的灵草,得木气之真传也。”

此时,九死还魂草感知到自身的“魂”与天地间的春气已融为一体,它不再是单独的一株草,而是春生之力在昆仑悬岩的一个支点。它的每一次呼吸,都与东方青气的脉动同频;它的每一次舒展,都暗合着肝气升发的节律,这便是中医“天人合一”的真谛——人体(或灵草)的生命节律,与天地节气的运行规律,本就是一体两面。

第六部分 七情和合·相须相使破沉疴

正当灵草体悟春生大道之际,山下忽然传来孩童的啼哭,那哭声中夹杂着焦急与恐惧,穿透了昆仑的风声。药灵侧耳倾听,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着兽皮的采药童子,怀里抱着一只通体雪白的幼鹿,跌跌撞撞地跪在悬岩之下,额头磕在冰冷的岩石上,泣不成声:“灵草仙尊!求您救救我的白鹿!它昨日随我入山,误踩寒潭,伤了后腿,如今不仅筋骨肿痛,更中了寒毒,浑身冰冷,气息奄奄……求仙尊大发慈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九死还魂草将神识探去,只见白鹿后腿肿胀青紫,皮肤之下隐隐有幽蓝的纹路蔓延,正是与自己方才所遇同源的寒毒,且因白鹿奔走挣扎,寒毒已随气血流窜,导致经脉瘀阻,气血凝滞,若不及时救治,恐有性命之忧。它感知到白鹿体内的寒毒比自己所遇更为深重,单凭自身的温散之力,虽能祛寒,却难通其瘀阻的经脉,需借他药之力,合七情之妙。

心念一动,九死还魂草微微颤动叶片,引来几缕春风。春风过处,附近的草丛中自动涌出几株草药:一株开着五瓣黄花、枝条柔韧的“迎春花”,一株生着心形紫叶、叶背覆毛的“紫花地丁”,还有几枝桑树上刚抽的嫩“桑枝”,带着新鲜的树液清香。

药灵见状颔首,知灵草已通“七情和合”之理,朗声道:“此寒毒瘀阻,非独温散可解,需以九死还魂草为君,其性温味辛,主入肝经,既能温散寒气,又能活血通络,为治寒瘀之要药;以迎春花为臣,其花早春而开,得木气之先,能助君药升发阳气,二者相须为用,如春日双阳,温通之力倍增;以紫花地丁为佐,其性微寒而解毒,可制寒毒化热之变,又能清血分余邪,为佐制药;以桑枝为使,其性善走四肢,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通利关节,为使药。四药相合,君臣佐使,各司其职,相须相使,共破寒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