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廷药膳的凉润变革
自慈禧用西洋参治愈腹泻后,宫廷药膳迎来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储秀宫的小厨房每日变着花样烹制西洋参膳食:周一的西洋参川贝炖雪梨,专治夏日肺热;周三的西洋参枸杞炖乌鸡,补阴而不燥;周五的西洋参莲子百合粥,宁心安神。慈禧尤其喜爱西洋参菊花茶,常说饮后“目明心清,看奏折都少了几分火气”。
各宫嫔妃纷纷效仿,长春宫的端妃命人将西洋参磨成细粉,掺入胭脂水粉中,制成“清凉玉容散”,每逢夏日,便觉得肌肤透着凉意;永和宫的瑜妃则用西洋参片泡制香露,洒在屏风上,竟能让室内温度下降数度。民间的药铺更是借势推出“宫廷秘制益胃膏”,包装上印着慈禧的画像,虽然被官府查禁,却反而卖得更火,《京都竹枝词》为此写道:“凉参一味出西洋,却在中华做药王。太后用之成妙剂,民间争购保平安。”
最有意思的是光绪帝,他本就体弱阴虚,在慈禧的赐食下常服西洋参,竟渐渐有了血气,在朝堂上说话也有了底气。有一次,他与慈禧谈论洋务时,竟引用庄守和的话说:“西洋之参能补阴,西洋之器能强国,皆为可用之物。”慈禧听后虽未表态,却命人给光绪的御膳中增加了西洋参的用量,某种程度上,竟成了清廷“师夷长技”的微妙象征。
七、太医院的阴阳新篇
光绪九年,庄守和已至古稀之年,他在太医院的最后一项使命,便是整理慈禧的病案,编纂《凉参御览》。这部医书耗时三年而成,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西洋参的药性、配伍与宫廷应用,下卷收录了七十二则阴虚病症的验案,每一则都配有手绘插图,其中最精妙的当属“双鹤玄鸟调和阴阳图”,赤青二色的羽毛中,暗藏着《黄帝内经》的经文。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决定西逃。临行前,她命人焚毁太医院的机密档案,庄守和冒死抢出《凉参御览》,交给最信任的宫女春桃。春桃将书缝在贴身的肚兜里,跟着慈禧的车队一路向西,多次险些被洋人搜身,却凭借机智保住了这本书。后来,春桃在西安嫁人生子,将书传给了儿子,其子又将书卖给了一位来西北收购药材的商人。
这部历经战火的医书,最终在民国年间落入名医张锡纯手中,启发他创立了“凉润派”,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而储秀宫的那只翡翠汤盅,虽在战乱中遗失,却在1997年的香港拍卖会上惊现,一位神秘买家以天价购得。据说,这位买家是慈禧的后裔,他在拍卖会上说:“这只汤盅里,装的不仅是药,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东西方相遇的传奇。”
如今,《凉参御览》的影印本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书页间的西洋参标本虽已干枯,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凉润之气,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味西方药草如何在东方宫廷中书写传奇,又如何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兴衰荣辱。而慈禧的那段病史,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了中医接纳外来药物的经典案例,永远铭刻在中医药发展的长卷之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