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风至时清暑湿 蟋蟀居壁补心脾

芩儿点头附和:“《脾胃论》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今治暑湿,非独为解暑,乃固脾胃之本。此乃‘治未病’之要,如筑堤于未溃之时。”

贝母姑娘指着星空中的“轸星”(主风):“轸星明,则风邪盛。此乃提示我们,清暑需兼祛风,以防‘湿随风动’。藿香、佩兰轻清透散,正合‘风药润剂’之妙,可避燥伤阴之弊。”

正说着,丹顶鹤衔着青帝玉简飞来,玉简上刻着:“小暑治湿,需知‘湿邪黏滞,如油入面,非一日可化’。”藿娘微笑道:“青帝此谕,道破‘治湿需缓图’的玄机。正如这珠江水,虽急流奔涌,却需层层疏导,不可急于求成。”

结语·小暑金将伏

小暑者,暑湿交蒸,如人在蒸笼,非轻清不能透达,非淡渗不能疏导。芩儿与藿娘以“芳香化湿、淡渗健脾”之法,拨脾胃之枢机,解暑湿之困厄,正是“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的医道智慧。看官须知,治暑湿如理乱丝,需抽丝剥茧,次第分明,此回不过初涉暑湿之境,更精彩处,且看下回分解——

赞诗

《小暑·咏藿香》

小暑温风动岭南,藿娘采药入烟岚。

青囊盛得罗浮露,玉杵舂开瘴疠潭。

七叶香飘清暑湿,三焦气畅补脾肝。

最宜茶煮蝉鸣后,半枕荷风半枕酣。

预告·第十一回 大暑·腐草为萤清热毒 土润溽暑补肝肾

且说芩儿等别过岭南渔民,行至川蜀山地,忽见山谷中腐草化萤,光芒诡异如鬼火,山民们面生疔疮,溃烂流脓,更有老者患“骨蒸劳热”,午后潮热,盗汗遗精。细查之下,方知今岁大暑节气,少阳相火主气,厥阴风木客气,风火相煽,致“热毒入营,肝肾阴虚”。正焦虑间,忽闻竹林深处传来琴音,一位身着白衣的老者负手而来,鬓边插着青蒿,腰间悬挂的葫芦里装着鳖甲、知母,衣袂上绣着“清营凉血”四字……

(第十回完)

注:本回紧扣小暑“暑湿困脾”的特性,融入五运六气(湿土主气、暑湿伤脾)、脾胃理论(芳香化湿、升降相因)、药物配伍(藿香与佩兰相须、茯苓相使),通过暑湿神考验、五香草田等神话场景,阐释“轻可去实、芳香化浊”的中医思想。藿娘的形象对应藿香的“辛香化湿”特性,荔枝林、竹沥水等元素强化其“入脾肺经、解暑止呕”的药性。后续章节将围绕大暑“热毒炽盛”的特点,结合清热凉血药物(如青蒿、鳖甲),展开“清营凉血、滋补肝肾”的医道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