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回 说前事忆幺姑,广林潸然(1)

帅哥靓妹闹红尘 PP哥 2176 字 2个月前

曾广林笑道:“我们都有信心。地下工作中牺牲了太多勇敢的同志,我和你第一次见面,但是我还是该把我们的事告诉你,如果你活下来了,就把这些事告诉组织吧。”

很多年后,祖籍临江省黄陂县长兴集叶家田的一个后生把这些事编篡好了,其中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这晚曾广林向周乙讲述的。这要感谢周乙同志,他的记性非常好,把这一晚听到的有关曾广林和幺姑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在革命胜利后讲述给了地方志编写组,才让这些在革命中牺牲的同志的故事流传下来。

在这个叶家田后生的笔记中清晰的写着:我的祖籍是临江省临江市黄陂县李集镇长兴集叶家田,这里埋着我的祖辈和父辈,还有我的十一爹爹。这个十一爹爹就是曾广林,在南方的很多省份,把父亲的兄弟都叫做爹爹。

下面就是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

她的名字叫做幺姑,这是她和妈妈进到长兴集曾家大院后,当家的曾继贤对堂屋里所有人说的。但是,她却不是曾继贤的亲生女儿,曾继贤一共娶了五个太太,这五个太太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惹得方圆几百里的人家都羡慕不已,说是送子观音对曾家太眷顾了。

那是大清朝的宣统皇帝刚离开紫禁城没多久的事,辛亥革命的硝烟还没有散尽,袁世凯篡夺了胜利的果实,但是他也没在这个梦寐以求皇帝的宝座上坐几天就一命呜呼了,国家再度进入了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军阀,只要有几百条枪就是草头王,加上帝国主义的扶持,混乱的是一塌糊涂的。只有乡间的一些闭塞之地,还是不知道外界变化,依然过着早出晚归、种地交租的平常日子。

那时候的曾继贤五十多岁了,已经是村子里曾姓人家公认的最年长者,曾姓的人都听他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纪最大,同时也是因为他很聪明,把一直处于温饱边缘的曾家搞得红红火火的,甚至距离地主也就一步之遥了。他也因为富有,而先后娶了五个太太。这在当时的农村,也是很常见的,城市里叫姨太太,但是农村统称为太太,只是有娶进来的时间先后。但是,老曾家有一个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为富不仁,更不能欺负穷人,谁家没有饭吃了,还要赶忙的送去一口袋粮食。不管怎样说吧,反正老曾家世世代代没有残忍剥削村里人的习惯,这叫“乡里乡亲不能过分”。所以,老曾家排在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毕家之后,甚至有的时候分不出谁更有地位。

曾广林当然记得幺姑来的日子,那时他十四岁,已经与毕家的儿子关系深厚,经常去毕大哥家里混饭吃,只是因为毕家大哥也年岁更大了,所以去的少了。他清楚的记得那天跟着爹爹去集上,长兴集是个小集,每天都有的集,不像同安集、李家集那些大集,都是固定的时间,一般一个礼拜两次或者一次。农村的集就是农民们交换农产品的地方,然后一些走街串户的小商人,带着日用品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换,再把农民的农副产品等带走,到更大的集镇或者城市去倒卖一番,从中赚取差价。

那天的早晨,因为是学校放假,所以曾广林就跟着爹爹去赶集。他出门的时候,看到管家阿根已经套好了牛车,爹爹却还在门口的石墩上抽着水烟。曾广林坐到车上,曾继贤才把水烟放在地上,然后上了牛车。地上的水烟自有人来收回去。长兴集上有一个草药铺,所以曾继贤要去给二太太抓点药回来,再加上快到年根,也去置办点年货。曾继贤很少去赶逢单数日子开集的李家集,一来李家集与附近的好几个村镇关系都很差,二来长兴集的东西也不缺。

因为有老毕家的人压着,所以曾继贤也一直很低调,那时老毕家的老太爷还健在,曾继贤还要管他叫一声“老叔”呢。但是,曾家的人繁衍的很快,所以村里一小半的人家都是曾家的人,那么曾继贤算是曾姓的最年长者了。但是,唯有曾继贤一家富裕点儿,其他的几乎都是贫民。以后又来了一个徐姓的,但是人更少,因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曾姓在附近几个湾子里,都算是大姓了,人多而已。不过,叶家田的四个姓之间不通婚,因为时常会有人家有各种原因没有男娃,就采取过继的手段繁衍后代。比如最后来的徐姓,几代以前就从曾姓的某一家过继了一个儿子,这才有了两户人家。而村里的姑娘也都嫁出去了,娶回来的都是别的村子里的姑娘。

曾姓人家与老毕家都是外省的,老毕家来的早,先在这里开垦荒地住下来,然后是曾姓人家跟着来了,最后又来了钟姓和徐姓,而早先的叶姓迁走了不少,最后没剩几户了。

曾继贤听自己的父亲说过,他们这一支朝上数上三代人都是在朝廷里做官的,但是曾家人不擅长做官,所以官就越做越小,据说曾姓人生下来就耿直,所以得罪人的事情没少做。封建时代做官,太耿直了就不好做下去。所以,祖上的官做到最后被贬出了京城,这官做到了广西去了,又做到了湖南,新皇帝上来都是大赏群臣,但是唯独不赏曾家的这些官,还被贬的到处流浪。但是,曾家的祖上还是乐呵呵的唱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古人诗歌,到哪里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