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上,沙漠中的一只人手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一中队最后的命运。
而冯石这边,随着一名战士用铁锹挖土的“嘟嘟”声响起,一只磨损的破烂的鞋子被放进了箱子。
“死亡之海得玉浆,天山为屏昆仑障,纵横南北十万里,敢问惊雷何日响?”
冯石坐在不远处作了这首具气势和意境的诗,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深沉的思考。
将看似绝境的“死亡之海”与珍贵的“玉浆”相对比,是在艰难困苦中蕴含着希望和珍贵的机遇,给人以绝处逢生之感。
以天山和昆仑这两座雄伟的山脉作为屏障,形象地描绘出地理环境的壮阔与艰险,同时也暗示着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
冯石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出地域的辽阔,突显了所涉范围之广,也象征着事业的宏大和艰巨。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以一个“敢问”表达出强烈的期盼和疑问。
这几句诗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内心期盼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在艰难中不懈追求、对未来充满期待又充满疑问的复杂情感,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给中央军委发报,说我找到写好诗大诗的地方了。”
话音落下,冯石已然走向了等待许久的战士们身边。
他亲手把一壶灌满水的军用绿色水壶,放在那个装鞋子的木箱上面。
或许是愧疚,或许是不舍,冯石蹲在那里沉默了许久。
这些活过了残酷战争的热血儿郎,他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在这小小沙漠丢掉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最后的时刻应该没喝到水吧,一壶水,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地方喝的畅快。
一阵悠久的鸣枪响起,在那大漠戈壁经久不息,仿若在为英雄开一条通天之路,让他们下辈子不那么苦。
不给观众伤心的情绪释放,电影紧凑的调转了镜头。
只见三名战士相互配合,一人扶着木桩,两人轮流敲打,自此,以之为中心的周围十万平方公里,成为了核试验场地。
一行大字缓缓出现在屏幕中—经中央军委批准核试验基地打桩定位。
见此,观看电影的长老们无不激动,虽然早知道结果,但此刻他们仿佛又重回那个时代,重新经历那样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