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上)

刘协闭上眼睛。

他知道曹丕去做什么了,他也知道等到曹丕做完那件事情之后,他的下场是什么。

可如今他有办法反抗么?

没有。

只能够继续等待。

静静的等待。

元安十二年,夏。

琅琊天子诏令,令魏王世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王位,同时,拜世子曹丕为摄政王、丞相,加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元安十二年,夏六月。

在上个月刚刚对魏王曹丕进行加封的情况下,天子再次发布诏令,赐曹丕冠十一旒。

何为冠十一旒?

这首先要说到“旒”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古代,冕冠前后有“旒”,以示庄重,一般是出现在很重要的大朝服的冠冕之上。

依照礼治,等级和地位的不同也只能够使用不同情况的“旒”。

其中,天子冠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

天子赐魏王十一旒,只能够说明这个时候的魏王地位身份依照礼法来说,仅在天子之下,在诸位诸侯王之上。

并且——

这是不合乎礼治的,是对礼治的一种践踏。

天下不少人对天子的这一道诏令加封表示不满,但天子并没有撤回这一道旨意,并且他们甚至连天子的面都没有见到。

每次想要面见天子,那位新任的丞相便会表示陛下身体不太好,不方便见人。

一些古板的汉臣还以为这是曹操还在的时候,他们妄想用天下人的口诛笔伐来让“曹丕”服软,并且“释放”天子。

但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

曹操已经死了。

这是新的时代,属于曹丕的时代。

而十分显而易见的,曹丕对大汉并没有什么情怀,也并不是十分想当汉臣——甚至他对自己的名声好像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在乎。

元安十二年,秋九月。

一件令天下人都震惊的事情爆发了。

在琅琊方面的史书中将这一事件记录为“杀儒之祸”。

他简单干脆明了的点明了这一次事件到底是什么,并且将其称之为“祸”。

在这一场浩劫中死去的大儒有十几位,请注意,这里说的并不是死去的“儒生”,而是“大儒”。

天下之间能够被称之为“大儒”的人,一共也不过是三十多位上下,这一次的事情中直接死去了一半。

这怎么不能够说是一场灾难呢?

事情爆发的原因十分简单。

因为那一封赐曹丕“十一旒”的诏令,也因为曹丕不让众多大汉旧臣去见天子的强硬态度。

许多的儒生开始不断的在朝堂上弹劾曹丕,曹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指责他。

不断的有儒生、大儒从天下各地来到琅琊,来到魏王府邸之前静坐示威。

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一部分的儒生开始在琅琊宣扬起来“曹丕”囚禁了皇帝的事情,这件事情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却不是一件能够摆明了路子说出来的事情。

眼见着天下的舆论声越来越大,而甚至长安方面都对此表示了不满之后,曹丕做出了另外一个令人想象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将这些静坐示威的、指责朝政的、弹劾他的这些儒生全都抓起来,并且直接定罪。

决定做出的很顺畅。

儒生们如同一个火药桶一样瞬间爆炸的速度也很快。

于是,在元安十二年的秋天,这个事情愈演愈烈。

几乎到了一个谁都无法控制住的地步了。

到了后面,参与到这个事情中的人早已经不只是儒生了,还有琅琊城内的一些其他世家、其他势力,天下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一座城池中。

无数人都在盯着曹丕。

等待着他做出新的反应。

这个时候的曹丕在做什么?

他在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