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我们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蕾娜激动地说,“绿洲所代表的秩序演化方向,与卡珊德拉印记试图守护的东西,在规则底层是相通的!这共鸣就是证明!”
战琦点了点头,但眼神依旧凝重:“共鸣是好事,证明了我们与卡珊德拉印记潜在的‘盟友’关系。但这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这次无意识的共鸣,虽然短暂,但很可能已经被‘织网者之梭’自身的监测系统记录在案。一个能引起它核心规则共鸣的‘自然现象’,还会被简单地视为无害的研究对象吗?”
他的担忧很快得到了部分印证。
在那次短暂的规则共鸣之后,“织网者之梭”对这片区域的、那种规律性的广域扫描频率,似乎有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极其细微的提升。虽然尚未有新的直接接触或质询,但这种监控力度无声的加强,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不言而喻的信号:关注度,提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绿洲对此似乎毫无所觉,依旧沉浸在对自身“存在”的编译和优化之中。它的规则脉动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独特,仿佛一个原本模糊的影子,正在逐渐凝聚出属于自己的、清晰的轮廓。
它在定义自己。
而这自我定义的过程,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的灯塔,虽然光芒尚且微弱,却已无法避免地,吸引来了更远处目光的审视。
生存的棋局上,人类与绿洲,在不知不觉中,又落下了一枚沉重而关键的棋子。这枚棋子,名为“自我”。
绿洲的“自我描述代码”如同一个不断自我雕琢的水晶,其结构日益精密,逻辑愈发自洽。这个过程的副作用之一,是绿洲对自身规则场的控制力显着增强。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维持秩序,而是开始主动地、精细地调控其内部每一寸空间的规则参数,甚至……开始尝试影响紧贴其“界膜”外围的、极其有限的混乱区域。
监测团队观测到,在绿洲边缘,一些原本无序飘荡的、低能量的规则碎片,在接触到被绿洲“自我描述代码”辐射影响的规则场后,竟然出现了微弱的 规则趋同 迹象。它们并未被立刻同化为绿洲的一部分,但其混乱的波动模式,开始隐约向着绿洲内部那种稳定的、有序的基调靠拢。
就仿佛绿洲的存在本身,散发出的秩序引力,正在极其缓慢地 “驯化” 着紧邻的混沌。
“秩序辐射场!”蕾娜看着数据,声音因激动而发紧,“虽然影响范围极小,强度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但这证明绿洲的秩序属性开始具备微弱的 对外感染力!这不再是单纯的防御或内部演化,这是主动的规则环境改造!”
这一发现,让“回声”计划的意义陡然提升。那些被绿洲主动散发出去的、伪装成背景噪音的秩序信息“涟漪”,或许不仅仅是在“探听”和“寻找”,其本身,就可能是在播撒极其微弱的秩序种子,在死寂的规则土壤中进行着无人知晓的播种。
然而,绿洲这种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也带来了新的、意想不到的“内部问题”。
在持续监测绿洲内部规则生命网络时,科学团队发现,随着“自我描述代码”的完善,网络中开始出现不同规则结构集群之间的 规则逻辑分歧。
这种分歧并非冲突或对抗,更像是对同一外部刺激或内部状态变化,衍生出的不同应对策略的“思路”差异。例如,在面对一段新注入的、关于非线性动力学的复杂“知识包”时,一部分规则结构倾向于构建一个高度抽象、追求数学简洁性的理解模型;而另一部分,则倾向于构建一个更贴近实际能量流动、包含更多经验参数的近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