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但是如果你失败了怎么办

比原装更好?

这话说得也太狂了吧!

原装可是苏联进口的高品质钢材!

“小沈,不是我不相信你,”陈维新苦笑,“但是咱们厂的加工精度有限,根本达不到要求。”

“精度不够可以想办法补。”沈良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有个想法,用土办法实现高精度加工。”

土办法?

所有人都来了兴趣。

沈良却卖起了关子:“等我做出来你们就知道了。”

他转身朝外走去,留下一屋子面面相觑的人。

杨国强看着沈良的背影,若有所思。

这个年轻人身上有太多谜团了。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他绝对是个人才,而且是罕见的天才!

“老陈,你觉得他能成功吗?”杨国强问。

陈维新摇摇头:“理论上不可能。咱们厂的设备就这个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他刚才解决齿轮卡死的方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确实出人意料。”陈维新承认,“或许真有奇迹发生也说不定。”

调查员收起笔记本,准备离开。

这趟调查算是白跑了。

举报人明显是别有用心,而被举报人显然是个技术天才。

孰对孰错,一目了然。

“杨厂长,我会如实向上级汇报。”调查员说,“沈良同志不仅没有抄袭嫌疑,反而是难得的技术人才,应该重点培养。”

杨国强点头:“我明白。”

等调查员走后,杨国强和陈维新面面相觑。

“老杨,我觉得咱们要重新评估一下沈良这小子了。”陈维新说。

“是啊。”杨国强感慨,“二十多岁就有这种水平,假以时日,说不定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关键是他的思路很独特,总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解决问题。”

“就是不知道他说的土办法究竟是什么。”杨国强好奇道。

另一边,沈良回到技术科办公室,开始在纸上画草图。

土办法实现高精度加工?

在后世这确实是个难题,但在1980年,他有的是办法。

关键是要利用现有条件,发挥创意和技巧。

比如说,普通车床的精度不够,但如果配合手工研磨和测量,照样能达到很高的精度。

再比如,利用温度补偿原理,通过控制加工温度来抵消材料热胀冷缩的影响。

这些在后世都是基础知识,但在当前这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黑科技。

沈良一边画图一边思考,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加工方案。

突然,办公室门被推开了。

“沈良,你给我出来!”

一个尖锐的声音响起。

沈良抬起头,看到门口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脸色阴沉得可怕。

这人他认识——技术科副科长孙建华。

也是这次举报事件的幕后推手之一。沈良放下手中的铅笔,缓缓站起身。

孙建华这个时候来找自己,绝对没安好心。

“有什么事吗,孙科长?”沈良语气平静。

“别跟我装蒜!”孙建华一步跨进办公室,狠狠瞪着沈良,“你到底使了什么手段?”

“什么手段?”

“少装糊涂!”孙建华声音越来越高,“明明是我先发现齿轮的问题,为什么最后功劳全是你的?”

办公室里其他技术员纷纷抬起头,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扫视。

这下有好戏看了。

沈良忽然明白了。

原来孙建华以为自己抢了他的功劳。

“孙科长,你是不是搞错了什么?”沈良反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齿轮卡死的问题啊!”孙建华理直气壮,“是我最先注意到异响的!”

旁边有技术员忍不住笑出声。

注意到异响就算发现问题了?

那按这个逻辑,每个路过车间的人都算发现者。

“注意到异响,跟解决问题,这是两回事吧?”沈良摊摊手。

孙建华脸色涨红:“你......”

“而且据我所知,你当时的建议是停机检修,更换齿轮。”沈良继续说,“这个建议有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