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长风乙做标靶?!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镜头:"在过去的几天里,我注意到国际上有很多关于这项技术的质疑声音。有人说这违背物理定律,有人说这是'用竹竿捅星星的现代神话'。这些质疑很正常,因为从常规思维来看,拦截高速飞行的洲际导弹确实几乎不可能。"

李明远站起身,走到指挥中心中央的大屏幕前:"但科学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突破'不可能'的历史。'天网'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思路——"

他指向屏幕上显示的系统示意图:"首先是'饱和拦截'理念。与传统的'单发精确打击'不同,我们不追求单枚拦截弹的高命中率,而是同时发射多枚拦截弹,形成一个'概率空域',只要有一枚拦截弹在足够近的距离引爆,就能对来袭导弹造成致命伤害。"

全球各地的解说员几乎同时发出嘲讽的评论:

星条国解说员:"听听这荒谬的理论!他实际上是在承认无法精确命中,所以打算靠数量取胜。这就像一个射击技术差的人,希望通过多开几枪来提高命中率。这在理论上听起来有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

北极熊国解说员:"...这完全忽视了基本的物理限制!即使发射一百枚拦截弹,每一枚想要接近高速飞行的导弹,仍然如同大海捞针。这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根本性的技术障碍!"

白象国解说员:"...这听起来像是在用大炮打蚊子,而且还是在闭着眼睛的情况下!"

指挥中心内,李明远对外界的嘲讽充耳不闻,继续他的解说:

"其次是我们的预警雷达网络和计算中枢。传统观点认为,雷达无法持续准确追踪高速飞行的导弹,计算设备无法及时处理复杂的弹道数据。但通过多点雷达协同工作,我们可以在导弹发射初期获取足够的数据,然后由我们的计算中枢——"

他指向一个被各种管线和电缆环绕的庞大设备:"——这个由数百个机械计算单元和电子电路组成的系统,能够基于初期数据预测导弹的可能飞行路径,确定最佳拦截点。"

世界各地的专家纷纷发出不屑的笑声:

亨德森教授对周围的记者说:"看那堆笨重的机械和真空管!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计算中枢'?说实话,我的手表可能比那玩意儿计算得还快!"

佩特罗夫院士嗤之以鼻:"预测导弹的'可能'飞行路径?这不是科学,这是占卜!现代导弹可以在飞行中多次改变轨迹,任何基于初期数据的预测都将完全失效。"

李明远仿佛能听到这些嘲讽,嘴角微微上扬:"今天的测试,我们将使用改装后的'长风-乙'型导弹作为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