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呢,也不知是被后胜他们忽悠得晕头转向,还是自己也没了主见,竟然真就听从了他们的话。
结果呢,秦国就趁着这个机会,对其他诸侯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个接着一个,各个击破,把那些诸侯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 221 年,秦国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展开了大规模的征伐。这时候的齐国,因为后胜在朝中专权当政,整个国家的政局那叫一个混乱不堪。
军队里的士兵们,也是人心惶惶,毫无斗志。大家都觉得这场仗没法打,根本就没人有胆子去作战,也没人愿意去作战。
秦国的兵马,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把齐国给灭了。齐国的老百姓们,那是满心的愤怒和怨恨啊!他们都埋怨齐王,怎么就那么糊涂,偏偏听信了后胜,及其宾客的那些坏主意和谗言,最终导致了齐国的灭亡。
气不过的齐国人,还专门编了一首充满悲愤的歌谣:“悲耶,哀耶,亡建者胜也!” 这歌谣里,满满的都是对齐国灭亡的痛心和对后胜的痛恨。
其实,早在君王后临终之时。她就已经预见到了后胜的能力和为人,以及她儿子齐王建的能力。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弥留之际的她,原本打算给自己的儿子举荐人才。可惜,最后一刻,她放弃了。
公元前 249 年(齐王田建十六年),君王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的病情日益危重,生命之火即将熄灭。
就在这弥留之际,怀着对儿子田建和齐国未来,深深的忧虑与牵挂,君王后用尽最后的力气,艰难地告诫儿子田建说:“群臣中某某人可以任用。”
田建当时或许正因母亲病情的沉重而心烦意乱,又或许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嘱托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以至于竟没有听清母亲所说的关键人物的名字。
他内心充满了焦急与惶恐,深知母亲的这番话,对于齐国未来的重要性,于是赶忙请求道:“母亲,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儿臣定当铭记在心,依言行事。”
君王后微微颔首,表示同意儿子田建的请求。田建满怀期待,迅速取来笔和木简,恭敬地递到母亲面前,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母亲智慧的依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君王后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却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着说道:“孩子,为娘已经忘记了。”
古代君王,对于能臣的任用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君王后的嘱托,本应是为齐国未来指明方向的明灯,可她最终的遗忘,却给齐国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未知的阴影。
这也反映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即便身为王后,在临终之时也难以掌控一切。而田建的表现,则体现了他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迷茫与无助,以及对母亲过度依赖的心理。这段历史小插曲,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权力交替、政治风云变幻的冰山一角。
究其原因,后世众多知名的历史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得出了一致的看法。
在那关键的最后时刻,君王后心中有着一番复杂的思量。她认为,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给自己的儿子齐王建,举荐一些真正可用的贤能之才。以她对儿子的了解,齐王建肯定会对她的建议言听计从。
然而,这样一来,她的弟弟后胜,以及后胜所带领的那一帮娘家人,必然会同样遭受到严厉的清算。要知道,以后胜的能力和手段,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时,肯定是无力抵抗的。
最终,她们这一大家子将会成为齐国的弃子,被无情地抛弃,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权衡,忧虑重重的君王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反悔了。她怀着满心的纠结和无奈,带着这份充满争议的临终遗言,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也许,这就是君王后,深埋在心底的私心。也许,正是这份私心,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加速了日后齐国走向亡国的悲惨道路。使得齐国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失去了最后的一线生机,最终走向了覆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