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别苑一案之后没几天的功夫,南萧官场就换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官员。
萧倾的动作很快。虽然暗卫一直没有传来王项被找到的消息,可是跟王孙李三家这次冒险行事有关的人员都被拔除得差不多了。
所谓树倒猕猴散,墙倒众人推。三家的事情既然已经败露,郑方秀感觉很多他自己都没想到的各种证据轻轻松松地都送到了他的眼前来。
他还得整理整理,挑选挑选。
他深知,查出来的问题越多,牵扯到的人就越多,遭殃的人也就越多。
而且这个时候难免有些真假难辨的证据,多半只是出自纯粹的派系攻讦。
开始他还担心因为要处理太多的人,会不会导致无人可用,无人能用,到时候影响政令上传下达和及时施行,恐怕引起民众惶恐。
毕竟王项没有找到,而作为南部地区文臣之首的老丞相,影响力极大。可是关于王项的失踪如何定性,小陛下还未做决断。
这其中的意味……郑方秀拍拍自己的脑袋,不想了。
不过事实证明,这番迅速反应之下的形势比他预想的要好很多。
一是余在廷稳住了很大一部分王党的人马。这些人多半是文臣中的清流,虽敬佩丞相的才华,认同他的影响力,却也看不起世家龌龊。他们虽然不会倒向王孙李世家的力量,可若说处置丞相,他们是不会轻易答应的。
二是文有太傅,武有赵子苑暂时代理禁卫军防务,又带来部分盈州兵马配合。再加上北臣,尤其是武将团体的默契,小陛下对朝堂的掌控力比想象中更强。
三是虽然三年以来,南萧一直推行宽和亲民的政令,但是因为世家臃肿,盘根错节,上有政令,下却不行,到了各地,有的州府甚至私立名目加重税费征收,导致民众早有不满,可世家却置此不顾,靠着层层盘剥,瞒上苛下来继续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
南朝这么一动,心里有数的人反而拍手叫好,直呼大快人心。
更妙的是,南萧在三年的休养生息中,不知不觉培养了不少新生的力量。不拘在定州,往北走盈州、俞州、姜州都有不少人才涌现,这会儿正好派上用场。
最为突出的还是俞州推官。
毕竟,帝师傅家如今就在俞州,他们善于教书育人,甚至很清醒地知道目前朝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官员。
虽说新人年轻,到底不如老吏做事那么干练,可是也因为年轻,他们冲劲十足,对未来抱有更大的期待和热情。
郑方秀想到盈州赵子苑在抓人的时候,痞气十足地敲着一个文人的脑袋,凶狠又鄙视地一声声“一帮弱鸡还敢生事儿?”的表情,颇有些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