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复杂的学术问题

凯伦将灵能校准器放在控制台中央,外壳上的指示灯随内部脉冲闪烁。

“当前校准器的采样频率是 100Hz,也就是每 0.01 秒采集一次能量波动,但要捕捉 0.12 秒周期的微颤,100Hz 的采样间隔会漏掉部分瞬时数据。如果我们把采样频率提升至 200Hz,就能将数据捕捉间隔缩短到 0.005 秒,实时同步地脉波动与活阵响应的对应关系,再让算法加入‘动态补偿因子’,就能抵消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林夏立刻根据这个思路修改参数:将校准器采样频率调至 200Hz 后,光屏上的地脉波动曲线瞬间变得更平滑,原本遗漏的 0.09 秒处的微小谷值也被捕捉到;她再在算法中加入 “实时地脉补偿因子 K”,K 值随每 0.005 秒的地脉流速动态调整,确保预缓冲阶段的灵能输入始终稳定在 0.15±0.002 单位 / 秒。

莱尔丹凑到光屏前,指尖指着优化后的响应曲线,眼神里带着认可:

“这样就严谨多了 —— 先祖的手稿里还提到,陨星谷活阵的‘二次共振’存在‘温度敏感性’,当环境温度低于 - 15℃时,共振响应时间会延迟 0.003 秒。不过现在是初夏,陨星谷谷底温度稳定在 12℃左右,这个变量暂时可以作为‘备用修正项’,不需要纳入核心方案。”

“但我们应该在模型里预留接口。”

凯伦补充道,伸手将 “温度修正模块” 拖入模拟模型的备用栏。

“学术方案的完整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问题,还要考虑边界条件。万一后续执行时遇到寒潮,温度骤降,我们至少有现成的修正路径。”

林夏点头赞同,指尖在光屏上轻点保存优化后的方案,三个不同颜色的曲线 —— 活阵响应、地脉波动、温度修正 —— 在时间轴上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她看向另外两人,语气里带着学术讨论特有的严谨与协作感:

“现在再推演 120 组极端场景,加入地脉波动和温度变量后,缓冲阀导能效率的最低值是 97.2%,依然满足要求。不过为了保险,我们可以在灵能校准器里加装一个微型温度传感器,实时传输环境数据。”

凯伦接过林夏递来的传感器模块,与灵能校准器对接,金属接口处传来轻微的 “咔嗒” 声。莱尔丹则调出先祖留下的陨星谷环境记录,与当前数据交叉验证:

“先祖在三世秋的记录里写过,陨星谷夏季最低温不低于 8℃,冬季最高温不高于 - 5℃,温度传感器的量程设定在 - 20℃至 25℃就足够,还能减少能量消耗。”

光屏上的模拟模型最终稳定下来,三条优化后的曲线在 0.3 秒的共振节点完美契合,红点稳稳停在安全阈值中央。三人围着控制台站定,没有争执,只有基于数据与文献的理性辨析 —— 就像所有严谨的学术讨论那样,每个疑问都源于对细节的把控,每个优化都基于实证的支撑,而最终的共识,不过是将 “正确” 推向更 “严谨” 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