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立刻上前一步,“陛下,大皇子乃中宫嫡出,序齿为长,天资聪颖,性情仁孝,立为储君,上合天意,下顺民心,臣等唯有欢欣鼓舞,岂有异议之理?”
说的天花乱坠,刘辩听的高兴。
“臣等附议。”
王允、荀彧等人齐声应和。
这确实是所有人的心声,唱反调的人一定是脑子出问题了。
“好!”
刘辩声音斩钉截铁,“既然如此,那便这么定了!自今日起,皇子韶即为皇太子,移居东宫!”
“陛下圣明。”众臣再次高呼。
荀彧上前一步,他考虑得更为长远细致,躬身问道:
“陛下,每日的奏疏文书,是否需要抄录一份,送至东宫,以便太子观政学习?”
他视线投向正努力与冕旒上的玉珠搏斗的储君,觉得自己符合常理的问题,好像不那么符合常理了。
刘辩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刘韶刚才还在玩耍,因为荀彧那又是奏疏又是观政的话,表情肉眼可见的呆住,一丝晶莹的口水顺着嘴角滑落,连带那颗被他含了半天的玉珠也一起掉了出来。
刘辩不由失笑,三岁就要九九六?
那倒是不必,字都不认识。
“不用,比较经典的奏疏,可抄录一份送到养性殿,等太子日后再学习借鉴。”
“臣遵旨。”
荀彧躬身退下。
紧接着,大鸿胪戏志才手持礼册出列,他询问道:
“陛下,太子既立,不知册立大典是否需要举行?”
刘辩闻言,斜睨了他一眼,反问道:“若是不举办这册立大典,会如何?”
戏志才思索道:“太子乃国本,册立大典旨在告于天地宗庙,布于天下臣民,使名分早定,人心归附,若不行此礼,恐怕……名不正,言不顺。”
“那你还问朕?”刘辩挑眉。
戏志才脸上露出一丝尴尬,解释道:
“陛下明鉴,非是臣多此一问,国之重典,需要耗费许多钱粮。”
“多少?”
戏志才估算了一下,谨慎回答:
“若依常例,各项仪仗、赏赐、宴飨筹备下来,约亿钱以上,若陛下欲彰显天家威仪,规格再大些,恐怕需十亿钱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