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单行卷册

华夏传统技艺界初始走的是孕育夜明珠之路,耗费大量光阴打磨精品,别的不提,一件作品没有数年的口碑积累,断不会考虑商业化或者国际化。

那时的从业者也相对集中,几家工坊就占据了市场,而后与文化公司强强联合,凭借人才技艺优势出佳作是主流途径。

世纪之交后这个模式逐渐被打破,尤其是经济形势多变的几年未有起色,资本开始寻求风险最小见效最快的办法。

众人仿佛不约而同心领神会,其实发掘珍稀宝物也能增添价值,寻这个增添几分,找那个再增添几分,比孕育夜明珠轻松许多,虽说不能一劳永逸光照千秋,但也能获益,而且能迅速让投资者见到成效。

青木无疑是良材,是培育成夜明珠,还是当作奇珍异宝打造?

相关机构和藤原主编选择了后者,三百年太久,只争朝夕。

故而站在投资者的立场考量,尽快发掘青木的价值是铁板钉钉之事,这是合作、是交易,而非谁施惠于谁。

另外多年摸索下来,谁都明白艺术家与机构的合作基本是一次 ** 易,这个基本已成规律,四十岁之前的艺术家才是艺术家,过了这个年纪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力不从心了,所以开发也得趁早。

伟大的张大千,为了绘画常常废寝忘食,作为一代宗师却只享寿八十五岁,青木揣测他是劳心劳力所致。

接近伟大的徐悲鸿,自称一幅《奔马图》倾尽了心力与 ** ,四十岁以后基本就专注于美术教育,此后再未创作过大型画作,已然半隐退状态。

还有饱受争议的范曾,从《老子出关》后期开始,别人一年数作,他慢条斯理数年才出一幅,据传身体欠佳,才六十出头就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若是相关机构早知晓再过数年这家伙创作寥寥,一搁笔就是数年,恐怕早就捶胸顿足了。

新生代的艺术家中,林风眠二十出头才开始崭露头角,其实有些偏晚了。

赵无极三十左右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已属大器晚成,基本可以预料这一次的风格便会耗尽他的创新之力。

青木虽说未满二十五,必须抓紧开发,他手头的五个系列数十年都未必能完成。

这是他的艺术使命,不完成不准停。

不知不觉就要发行画集了,聊到这个青木可就来了精神:“《山水清音》的第八幅将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展出,画集通常是汇集十幅,如果也年底推出,时间上会不会冲突呢?”

也就是说如果年底出画集,那么第八幅作品将和展览几乎同时亮相。

其实青木知晓华夏众多藏家购买各种画集主要为了品鉴,应当并不影响展览参观人数,但在见藤原之前还是先理清。

秀子笑着摆手:“不影响的,观众欣赏的需求不同,画集只要延后一周到元旦后发行就可以了。”

铃木的第一本画集两个月前就发行了,目前销售了五万多册,在新锐画家中成绩还算不错。

华夏艺术家与机构签订的合约颇为繁杂,所谓版权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着作权毫无疑问属于作者本人,但还有更为关键的所谓代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