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官学方面就有人可用了。”苏言心中甚喜。
金卡能抽出蔡邕已经不错,毕竟他要的是能够教书育人的大家,虽然蔡邕的名气在历史上不够响亮,单单他做过曹贼的老师,就足够证明其能力了。
他也不是没想过抽到孔子这等千古圣人,但苏言心里很清楚,以这位的影响力,恐怕红卡都抽不到他,至少得是七彩卡!
毕竟这尊圣人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就连与之齐名的老子,在历朝历代里也难以与之比肩。
翌日,上午。
诸葛亮找到苏言,拿出一份拟定好的使者名单。
正使是诸葛亮仔细挑选出来的,之前在他麾下做事,名为尹山,性情沉稳,做事颇有大将之风。
两名副使则做了性格上的补足,灵巧擅变,遇事多有急智。
至于其他的随从,则从对方的属下里选拔。
“先生觉得该派多少兵马护送?”苏言看完名单,放到了一边。
他相信诸葛亮的识人之术,对此没有给出什么别的建议。
“在整个大乾朝,还是第一次出使西域。”诸葛亮略一沉吟,将早就考虑好的人数报了出来,“若能派遣五百兵士,应当安全无虞。”
“既如此,那就依先生之言。”
苏言颔首赞同,旋即表示:“先生可自行挑选合适兵士。”
诸葛亮欣然领命。
现在还没到正式出使的时候,但需要早做准备,考虑到兵士亦是展现北疆实力的一部分,诸葛亮决定选择五百背嵬军。
按理说选择陷阵营也不错,但陷阵营乃重甲步兵,对来去如风的西域骑兵构不上威胁。
这些蛮族诡诈多变,倘若认定没有威胁,必然会看不上大乾。
而背嵬军正好能弥补这一点,整个西域三十六国加起来,怕也挑选不出比这更强的骑兵了。
如此,就算双方谈不成,也决计不会出现擅杀使臣的事情。
接下来的几日,苏言一直在等待着蔡邕出现。
而北疆王府上上下下,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收获红薯的相关大典,有了土豆的经验,这次人们处置起来表现得更为成熟了。
农部也参与其中,贾思勰做了诸多准备,为的就是记录红薯的收获的种种细节,以便进一步提升各方面的效率。
毕竟苏言给出的是大致的收获时间,具体到哪天还需要去细细的考察,而且事后要归纳经验,找出适合在北疆普遍推行的耕种、收获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