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辽的后方援军,带军的是耶律朵多。耶律朵多生平两大本身:第一走关系,他是平辽王耶律骨的亲侄子,关系够硬是他平步青云的基石;第二,也是真正能让他在三十当上主将了另一个原因,便是他不怕把天吹破的牛皮。
平辽与萧宋数十年的战争,带来的不止遍野哀鸿,其实还有文化交流。萧宋北方多处失地被平辽植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这也让耶律朵多碰到了中原历史。他尤爱三国,极推诸葛公明,常自称小诸葛,狂妄道若他上阵,兵不血刃便可攻城拔寨。
牛皮吹久了,慢慢就像真的了,再加耶律朵多那生来的莫名自信,还真叫耶律骨认为他是诸葛转世,给了他此次挂帅的机会。
耶律朵多带数万援军一路南下已经奔赴定军关,算脚程,七日不到便能至渠江关脚下。可刚到定军关的援军听说前线已经溃败,再打援已经没有意义。一路舟车劳顿的耶律朵多索性一屁股坐在定军关,先吃好喝好再说南下进军的事情。
定军关与渠江关之间的地势极其复杂,山脉南北东西的怎么都有,不时还有河流阻隔,几乎做不到大面积交战。
而且两关之间多城池关隘,在克服复杂地势的同时,他们经过前几日的作战,军力也缩水了不少,而且他们面对的还不止是数万的平辽援军,还有那一座座丢失多年的城县中,镇守的平辽守军。
不过总的来说,两关之间大致还能分出三条线路,其中中间那条线路是为数不多的平原地带,也多河流阻隔,是城关最多的地带。
西侧与中间有座山脉南北连绵,几乎将两条线路隔绝,且地势不平,城关较少。东侧线路架在两条半南不北走向的山脉间,近乎全是山路,城关也不多。
唯一的大平原地带,在三条线路的北面交汇处之后,交汇处是三川两水,翻过山再行段山路,而后便是大平原,再北去,就是盘踞的定军关。
江楚最初的计划是迅速吞下渠江关,而后趁着平辽援军赶脚程的时候,迅速北上看能不能连同定军关一起收回来。可徐漮涌的带兵能力与他超人的魄力让江楚着实吃了满口亏,原定计划被打乱,江楚只能尽可能找补。
他与赵昱一样,不打算被动迎战。萧宋是主战场作战,平辽并不熟悉两关间的复杂地形,所以他们想趁着刚拿下渠江关的时期,直接北上,打敌方措手不及。其余人没有意见,当机立断第二天便进发。
乱七八糟的山峦河流没法让萧宋军整齐前行,所以他们采取分军进发的对策。内部一番商量,江楚请缨,与武毅晟带着黎家军照例与柳氏父子带着柳家军从东侧线路进发。殿前司军力最多,若山路作战很难发挥优势,所以没有异议的走了中间线路,剩下西侧线路自然有赵昱跟李济带着剩下两军进发。
江楚在出发前提议尽可能保持三路间彼此的信息传递,好及时做出战时调整,已达到最有效进攻。山路也许不好传递消息,斥候来回时间需要的长,但江楚手里还有几只“燕子”。
可殿帅是武将出身,之前也不是没打过仗,哪次不都是斥候打探敌情,怎么可能信得过燕子?结果他被燕子来去的速度狠狠抽了个大嘴巴子——燕子真的比斥候快太多了。
他们开始行军,三线并进。最开始六日内,三条线路步调基本保持一致,中间的殿前司进度稍微快些,不过是平原带,可以理解。而后五日光景,赵昱与江楚两路行军步调基本一致,可东西两边收到信的时候,说殿前司已经落下他们一截了,这要是再算上燕子们报信的脚程用去的时间,殿前司前进的速度实在是有让人匪夷所思。
再过些时日,江楚这边依旧还算顺利,该攻城攻城,该拔寨拔寨,守军多的城池就多攻几天,守军少的便带军长驱直入。赵昱这边与他基本一致,甚至稍稍快一点。而到了殿前司那边,已经不是顺不顺利的问题了。
赵晃收到了燕子来信,陷入了沉默——殿前司已经到了三川两水之地了。
其实不单单是赵昱沉默,殿帅自己也沉默。按理说这平原地带又多城池,驻军力量应该最为庞大,他们商榷的时候也都这般认为。可殿帅没想到中间线路虽然行军会有河水横过,但城池守军的数量压根不够他们撒牙缝的。
而后殿帅决意在三山两水后埋伏,并不打算翻山作战,如此耗费将士精力,不如等敌方自己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