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月球基地需要很多材料,想要一开始就在月球上采集元素和矿石提炼材料,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有提炼技术,也没有工具器械。
只能先从蓝星上把物资运到月球,建设一个小型的基地,然后通过这个基地来进行采矿、提炼、锻造、加工等等任务。
然后再进行扩建,建设更大的能源采集基地,直到最后建成可以让人类居住的基地。
但是由于现在的某些技术问题,从蓝星输送物资到月球,建立完整体系月球基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接下来最重要的还是蓝月运输任务,唐欣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赵副总工程师负责,在输送物资的同时对飞蛛一号进行实时维护,还要不断地研发升级。
从九九研究院建成以来,唐欣每次负责研发完成一个项目后,后续的研发任务都会交给跟随他一起做研究的副总工程师。
通过这一个个研究成功的项目,跟着她一起成长的研究员们都获益匪浅,她已经培养了不少可以独当一面的科学家,也为她的研究项目减轻了很多压力。
钱小年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新能源可控核聚变,因为有唐欣交给他的实验资料,研究一直很顺利,但是由于研究这个领域的人才太少,所以实验也进行的很缓慢。
可控核聚变又被称为“人造小太阳”,就是利用太阳的聚变模式,可无限生产出清洁能源,是全世界竞相角逐的下一代能源。
核聚变可以释放能量是阿斯顿于1919年发现的。
1919年到1929年的十年间,除了阿斯顿发现的核聚变可以释放能量,
卢瑟福也证明了氢元素以足够能量相碰撞就有可能产生核反应。
亚瑟也提出氢氦聚变可能是恒星能量的主要来源。
还有金森和迈斯从理论上计算了氢原子在几千万度高温下聚变成氦的可能性,并认为太阳上进行的可能就是这种核聚变反应。
后来又有其他科学家在实验室完成了氢同位素的聚变,发现了1D-T核聚变反应、热核反应等。
由于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科学家们对原子物理和核聚变的兴趣与日俱增。
然后就有科学家提出用核聚变方法来得到能量,
鸥霉各主要国家开始着手进行磁约核聚变的相关研究。
一些可控聚变的概念及相应的实验装置如仿星器、箍缩装置和磁镜装置等相继被提出。
但这些装置的性能不是很理想,如在箍缩装置上,等离子体仅能维持几个微秒。
过了几年之后就有了热核聚变的首枚氢弹实验成功。
也有科学家提出将环形等离子体中感应电流产生的极向磁场跟外部环向磁场结合起来,
可以实现维持等离子体平衡的位形,并提出了实现磁约束容器的装置托卡马克。
并在这个实验装置上实现了聚变反应,但其产生的能量极微,放电时间仅维持了,随后研究人员对装置进行了改进,整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