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清兵入关,扬州、江阴、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许多手工业基地成为一片废墟,明末有织机三千余张,到顺治十七仅剩二三百张,减少百分之九十之多,可想生产被破坏之严重,在这样残破的经济基础之上,还有谁去关心技术问题?就是有了技术书籍,又有谁购买?所以大明朝的《天工开物》在杨本以后,就不再出版。”
“《天工开物》再一次在清初顺治年刊刻发行,但是因书中出现“北虏”“夷狄”一词,刚发行被清朝禁毁,这一禁就是两百多年。”
“然而,就是这么一本命运多舛,不受华夏统治者重视,甚至被封禁的着作,却被传出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了整个世界。”
听到这里,朱元璋眉头紧锁,他已经有预感了。
可以想象得到,这恐怕又是一个摆在面前不懂得珍惜,失去之后才知道悔恨的故事
朱辰喝了一口茶后,继续道:“《天工开物》首先传入倭国,不仅推动了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还引发了富国利民的‘开物之学’,刺激了倭国的经济发展,为后来倭国反过来入侵华夏埋下伏笔。”
“十八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
“而且对于工业革命,《天工开物》亦有贡献,其中的推拉式风箱技术对欧洲冶铁工业发展影响极大。”
“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而《天工开物》却帮他们解决了纸张危机。”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读了《天工开物》之后,把它称之为‘权威着作’,并把华夏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等等,不胜枚举。”
“最可笑的是,后来满清王朝灭亡后,人们想要寻找《天工开物》这本书,在国内竟然找不到,后来才偶然在倭国发现了《天工开物》,几经周折,找到了《天工开物》的原始中文刻本,并把它重新引入国内,找回了这本原属于华夏的科学技术着作。”
小主,
“而后面的故事你也知道了,四海蛮夷强大起来了,转过头来就将华夏当成了口中肉,腹中食。”
说到这里,朱辰都难免有些气愤了。
更不要说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朱元璋了。
明明是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偏偏自己不懂得珍惜,而人家却是如获至宝,最后还反过来一脚踩在你脸上,嘲笑你不懂得珍惜,而你还要舔着脸去求人家把那东西给你复刻回来。
朱辰道:“不仅仅是《天工开物》,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哪一样不是深远的影响着整个世界?可偏偏我们的统治者只知道用儒家经典去控制读书人的思想,却从未想过,文化知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指导人们科学的认识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从而改变这个世界。”
朱元璋久久无言。
朱辰口中的统治者又何尝不包括他?
朱辰道:“当然,并不是说文章思想不重要,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仅仅是注重文化知识在思想传播上的作用,而不去关心文化知识在生产上的作用,是不可能走得远的,就像一个人走路,只有两条腿才能走得又稳又快,如果仅是一条腿的话,不仅走得慢,而且很容易就会掉进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