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随后,璟妍也不甘示弱,略一思索,吟道:“雨后园中信步游,繁花滴露映双眸。书香伴我成长路,壮志凌云永不休。”
永璋与永珹对视一眼,皆露出欣喜之色:“妹妹这首诗愈发精进了,用词精准,意境深远,日后必成大诗人。”
三人在园中又游玩了一会儿,便回到上书房,将今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夕阳西下,余晖再次洒在上书房,他们收拾好书本,准备离去。
“今日这一日,有风雨的波折,更有雨后的惊喜。咱们既要在书斋中苦读,也要亲近自然,感悟天地之道,如此方能学有所成。”永璋总结道。
永珹与璟妍点头称是,一同走出上书房。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融入到紫禁城的暮色之中。
紫禁城的春日,阳光仿若碎金,透过淡薄的云层,丝丝缕缕地洒落在朱红的宫墙与金黄的琉璃瓦上,为这座巍峨的宫殿群披上了一层梦幻而神圣的光辉。
养心殿,这座承载着大清王朝决策中枢的殿堂,在春日暖阳的映照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殿外的铜狮威风凛凛,似在守护着这一方天地的安宁与智慧的火种。
殿内,布置简洁而不失大气。明黄色的帷幔轻轻垂落,随着从窗棂间透入的微风,微微摆动,仿若灵动的舞者,为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柔和的气息。
地面铺就的金砖在日光的轻抚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倒映着上方高悬的宫灯,灯上绘制的祥龙瑞凤图案,仿若也被赋予了生命,似要腾飞而出。
御案之上,文房四宝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方端砚、一支狼毫、一叠宣纸,还有几本翻开的奏折,墨迹未干,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若在诉说着帝王日夜操劳的故事。
乾隆弘历身着一袭明黄色龙袍,上面绣着九条矫健的金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金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帝王的威严与尊贵。他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姿挺拔,面容冷峻中透着几分期许,目光透过敞开的殿门,望向远方,仿若在思索着江山社稷的未来。
此刻,他心中惦记着皇四子永珹的学业,听闻这孩子近些日子学习刻苦认真,便想亲自召来考校一番,看看他在四书五经上的造诣究竟如何。
“传永珹觐见。”
弘历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若洪钟般在养心殿内回荡,传至殿外等候的太监耳中。
太监们赶忙应了一声,小跑着去传唤。
不多时,永珹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
他身着一袭石青色的皇子袍,腰间束着一条同色的腰带,镶嵌着一块温润的玉佩,随着他的走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为他增添了几分儒雅的气质。
他的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聪慧,见到弘历,赶忙跪地请安:“儿臣叩见皇阿玛,愿皇阿玛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清脆,在殿内回响,仿若春日里的一声惊雷,打破了片刻的宁静。
弘历微微抬手,示意他起身:“起来吧,今日召你前来,是听闻你近日学习颇为用心,朕便想考考你,对四书五经的研习可有心得?”
他的目光落在永珹身上,带着几分审视,又有几分期待。
永珹站起身来,微微低头,谦逊地答道:“回皇阿玛,儿臣自知学识浅薄,唯有勤勉苦读,方能不负皇阿玛的期许。四书五经乃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儿臣日夜研读,只盼能领悟其中一二。”
他的声音平稳,言语间尽显恭敬,仿若一位虔诚的学子,面对师长的问询。
弘历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既如此,朕且问你,《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对此句有何见解?”
他拿起御案上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目光却始终未离开永珹,仿若要从他的回答中洞察其内心的思索。
永珹略一思索,拱手答道:“皇阿玛,儿臣以为,此句乃是在教导我们,学习知识之后,要时常去温习、实践,如此方能将知识化为己用,内心也会因此而感到愉悦。就如同春日播种,若不精心耕耘、灌溉,便难以收获秋日的硕果。这‘学’与‘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他的眼神明亮,言语间条理清晰,仿若将自己平日里的所学所思娓娓道来。
弘历眼中的满意之色更浓,轻轻放下茶盏,手指在御案上有节奏地敲击着,仿若在为永珹的回答打着节拍:“嗯,答得不错。那《孟子》中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你且说说,这对为君者有何启示?”
永珹微微抬头,目光望向殿顶的藻井,那里绘制着精美的图案,仿若藏着无尽的智慧。片刻后,他开口道:“皇阿玛,儿臣以为,为君者肩负江山社稷之重任,更需历经磨难,锤炼心智。古往今来,诸多明君圣主,如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南征北战,历经艰辛,方才有后来的贞观之治。他们在困境中磨砺意志,在风雨中坚守初心,如此才能洞察民情,制定良策,造福百姓。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君者唯有不惧艰难,方能成就大业,不负苍生。”
小主,
他的声音愈发激昂,仿若心中涌动着豪情壮志,与这养心殿的庄重氛围相得益彰。
弘历听得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四子所言甚是,看来你近日的确下了苦功。这治国之道,需深谙圣贤之理,更要懂得以史为鉴。”
他站起身来,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的春日景致,若有所思。窗外,御花园内繁花似锦,桃花嫣红,梨花洁白,仿若天边的云霞飘落人间,与这养心殿内的问学场景形成了一幅奇妙的画面,仿若在诉说着皇家既重文治,亦赏繁花的传统。
永珹见弘历起身,便静静地站在原地,目光随着弘历的身影移动,心中暗自庆幸自己平日里的努力没有白费。
他想起自己在书房中,无数个日夜对着四书五经苦读、思索,遇到疑难之处,便向师傅请教,或是与兄弟们探讨,如今能在皇阿玛面前对答如流,心中满是成就感。
弘历转过身来,又问道:“《诗经》为我国诗歌之源头,其中诸多诗篇或歌颂爱情,或描绘劳作,或反映时政。你最喜欢哪一篇,且说来听听。”
永珹微微低头,略作思索后答道:“儿臣最喜欢《诗经·卫风·河广》,其中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此诗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虽仅寥寥数语,却将那种对家乡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儿臣读来,仿若能看到那位游子站在河岸,望着对岸的家乡,满心惆怅,却又因种种缘由无法归去。这让儿臣想起,皇阿玛您心系天下,南巡北狩,为江山社稷奔波,想必也会时常思念盛京的故土吧。”
他的声音略带一丝感慨,仿若也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目光中透着几分温情,望向弘历。
弘历听闻此言,心中微微一动,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乡之情,但很快便恢复了帝王的威严:“四子心思细腻,能从诗中感悟至此,实属不易。朕虽身处紫禁城,心怀天下,然故土之情,亦不敢忘怀。”
他的言语间透着对永珹回答的认可,仿若看到了这个儿子不仅学识见长,更有一颗善感的心灵。
此时,殿外微风拂过,吹得殿门轻轻晃动,送来一阵淡淡的花香,仿若春日的精灵,悄然闯入这庄严肃穆的殿堂,为问学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灵动。
弘历踱步回到御案前,拿起一本翻开的《礼记》,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问道:“这《礼记·大学》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且说说,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永珹上前一步,恭敬地答道:“皇阿玛,儿臣以为,‘修身’乃是根本。古人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唯有自身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方能为家人树立榜样,管理好家族事务,此为‘齐家’。而一个家族治理得当,家族成员皆能为国效力,齐心协力,方可实现‘治国’之大业。当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便能威震四海,达成‘平天下’的宏愿。这四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同一座巍峨大厦的基石、栋梁、屋宇与华盖,缺一不可。就如同春日里,需先有种子的发芽、成长(修身),才能有繁花盛开、硕果累累(齐家),进而为园林(治国)增光添彩,最终成就一片锦绣江山(平天下)。”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仿若在构建一座宏伟的知识大厦,将自己的理解清晰地呈现出来。
弘历听得龙颜大悦,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好!好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四子,你今日这番对答,让朕深感欣慰。你能将圣贤之理领悟得如此透彻,且能结合实际,旁征博引,实属难得。朕望你日后继续勤勉努力,莫要辜负朕对你的期望。”
他的笑声在养心殿内回荡,仿若驱散了所有的阴霾,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而欢快。
永珹赶忙跪地谢恩:“儿臣多谢皇阿玛夸奖,儿臣定当谨遵皇阿玛教诲,加倍努力,为大清江山社稷尽绵薄之力。”
他的声音中透着激动与喜悦,额头紧贴着金砖地面,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弘历再次抬手示意他起身:“起来吧,今日问学就到此处,你且退下,回去后好好温书。”
永珹站起身来,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缓缓退出养心殿。他的脚轻快,仿若踩在云端,心中满是成就感与对未来的期许。
走出殿门,阳光洒在他身上,仿若为他披上了一种金色的光辉,他抬头望向天空,暗暗发誓,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负皇阿玛今日的夸赞,将来为大清的繁荣昌盛立下赫赫战功。
且说永珹回到自己的居所,一路上,春日的微风轻拂面庞,他却无心赏玩这沿途的景致,满心沉浸在养心殿内与皇阿玛的问学场景之中。
进了屋子,他径直走到书桌前,缓缓坐下,回想着弘历的每一个问题,以及自己的回答,心中既有着对今日表现的欣喜,又有着对未来学习之路的思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轻轻抚摸着桌上摆放的四书五经,这些古籍已然被他翻阅得略显破旧,书页边缘微微泛黄,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他的笔记与批注,仿若一部部承载着他成长足迹的史书。
“学无止境啊……”他轻声喃喃自语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仿若在向这些无声的书籍宣告,自己定将在知识的海洋中继续奋勇前行。
此时,贴身太监小福子端着一盏茶,轻轻走了进来,见永珹若有所思的模样,便轻声说道:“四爷,今日您在养心殿的表现可真是出彩,皇上那般高兴,日后您定能更受重用。您且歇一歇,喝口茶润润嗓子。”
说着,将茶盏轻轻放在桌上。
永珹微微抬头,看了小福子一眼,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微笑:“嗯,今日皇阿玛的夸奖,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我岂能因此而懈怠,往后的日子,还需加倍努力才是。”
他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茶香在口中散开,仿若驱散了些许疲惫,让他的思绪愈发清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永珹仿若上了发条的钟表,愈发勤奋刻苦。每日破晓时分,天色尚朦胧,他便已起身,洗漱完毕后,端坐于书桌前,诵读四书五经,那朗朗的读书声仿若春日里的晨钟,在寂静的居所内回荡,惊起屋外树枝上栖息的鸟儿,扑棱着翅膀飞向远方。他读书时,全神贯注,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微微点头,仿若与书中的圣贤跨越时空对话,汲取着无尽的智慧养分。
白日里,除了常规的课业学习,他还主动向师傅请教诸多疑难问题。
师傅讲解时,他侧耳倾听,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要点,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仿若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霖。遇到不同见解,他便与同窗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引经据典,仿若一场没有硝烟的学术之战,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午后闲暇时光,他也未曾虚度。
常常手捧一本古籍,漫步于花园小径,在繁花绿树的簇拥下,寻一处清幽之地,或坐于石凳之上,或倚靠在亭柱旁,继续沉浸在书海之中。
此时,微风轻拂,花瓣簌簌飘落,仿若一场缤纷的花雨,洒落在他的肩头、书页之上,他却浑然不觉,仿若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与手中的书籍,沉醉在知识的芬芳里。
如此这般,时光悄然流逝,转眼已过去数月。
紫禁城迎来了夏日的骄阳,炽热的日光烘烤着大地,却丝毫未能削减永珹学习的热情。
这一日,弘历处理完朝政,心中又想起了永珹,便想再次考校他一番,看看这段时日他是否又有了新的进益。
“传永珹至养心殿。”弘历对着身旁的太监吩咐道,声音依旧沉稳有力,仿若带着无尽的威严。
太监领命而去,不多时,永珹便匆匆赶来。
此时的他,身着一袭浅蓝色的夏袍,因赶路而微微有些气喘,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眼神中却透着一如既往的坚定与自信。
他进了养心殿,跪地请安:“儿臣叩见皇阿玛,愿皇阿玛圣体安康。”
弘历微微抬手:“起来吧,朕今日又想考考你。”说着,他拿起御案上的一本《尚书》,翻到其中一页,问道:“《尚书·大禹谟》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你且说说,此句于为人处世有何要义?”
永珹起身,略一思索后答道:“皇阿玛,儿臣以为,此句乃是告诫我们,为人切不可骄傲自满,一旦自满,便容易招致损失;而保持谦逊的态度,方能不断受益,获得成长。就如同夏日里的池塘,若池水已满,却还不知节制地注水,必然会溢出,造成损失;但若能时刻保持一定的空盈,便能容纳更多的雨水,滋养周边万物。古往今来,多少豪杰因一时骄纵而功败垂成,又有多少贤士因谦逊低调而成就非凡。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威震华夏,却因大意失荆州,终致败亡,此乃‘满招损’之教训;而孔子一生谦逊好学,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思想流传千古,此为‘谦受益’之典范。”
他的声音清晰响亮,言语间条理分明,仿若将历史的画卷在弘历面前徐徐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弘历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嗯,答得甚好。看来这数月间,你不仅未懈怠,反而愈发精进了。”他放下《尚书》,又拿起一本《春秋》,问道:“《春秋》记载诸多历史大事,微言大义,你且讲讲,从中能领悟到哪些治国安邦之策?”
永永珹拱手答道:“皇阿玛,儿臣以为,《春秋》虽文字简约,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其一,强调名分与秩序,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国家若上下名分混乱,政令便难以推行,社会必然动荡不安;其二,重视礼仪教化,通过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百姓知荣辱、明善恶,如此方能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其三,倡导尊王攘夷,在当时诸侯纷争的局面下,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抵御外族入侵,确保华夏正统。就如同夏日里,要使庄稼茁壮成长,需先规划好田地(名分秩序),精心呵护(礼仪教化),并防范病虫害(尊王攘夷),国家治理亦是如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仿若一位经验老到的农夫,在讲述着田间的管理之道,将复杂的治国之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弘历听得龙颜大悦,不禁站起身来:“好!好一个永珹,你今日这番见解,着实让朕刮目相看。你能将古籍中的智慧与治国实践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实在难得。”
永珹赶忙跪地谢恩:“儿臣多谢皇阿玛夸奖,儿臣定当再接再厉,不辜负皇阿玛的厚爱。”
他的声音中透着激动与喜悦,额头紧贴着金砖地面,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弘历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夏日景致,若有所思:“朕望你日后继续潜心研读,不仅要精通圣贤之书,更要关注民生疾苦,了解天下大势。唯有如此,方能成为朕的得力臂膀,肩负起大清的江山社稷。”
永珹起身,恭敬地答道:“儿臣谨遵皇阿玛教诲。”
随后,弘历又与永珹谈论了些许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永珹皆对答如流,展现出了渊博的学识。直至暮色降临,养心殿内的光线渐暗,弘历才让永珹退下。
永珹退出养心殿,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仿若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披风。他抬头望向天空,心中满是豪情壮志,暗暗发誓,一定要沿着这条求知之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大清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一生。
而养心殿内,弘历望着永珹离去的背影,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有这样一位勤勉好学、聪慧睿智的皇子,大清的江山必将后继有人,仿若夏日里蓬勃生长的万物,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紫禁城的春日,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轻柔地洒落在朱红的宫墙与金黄的琉璃瓦上,仿若为这座古老而威严的宫殿群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金纱。
永和宫内,玫嫔身着一袭玫红色的宫装,裙摆绣着精致的牡丹花纹,那牡丹娇艳欲滴,仿若将春日的生机与艳丽都汇聚在了这一针一线之间。
她身姿婀娜,莲步轻移,缓缓走进内殿。一头乌发整齐地梳就发髻,插着一支红宝石簪子,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衬得她面容愈发娇艳动人,只是此刻,她的眼眸深处却透着几分忧虑。
玫嫔轻轻在雕花梨木椅上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抚弄着衣角,心中反复思量着近日听闻的消息。
她的儿子永珹在养心殿内,面对皇上弘历的考校,对四书五经对答如流,深得皇上夸赞。
这本是天大的喜事,可玫嫔久居后宫,深知这宫闱之中暗流涌动,福兮祸所伏,一时喜忧参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珹儿此次崭露头角,虽说荣耀,可难免惹人注目,这往后的路……”
她轻声喃喃自语,眉头微蹙,仿若春日里被轻霜打过的花朵。
身旁的贴身宫女俗云见主子忧心忡忡,忙轻声劝慰:“娘娘,四爷如此聪慧好学,得皇上赏识是迟早的事儿。您且宽心,有四爷的出息,往后定是享不尽的荣华。”
玫嫔微微摇头,苦笑道:“你这丫头,懂什么。这后宫之中,哪个皇子不是盯着皇位,珹儿此番出众,怕是已有人在暗处嫉恨。我怎能不担心。”
她的声音轻柔,却透着深深的无奈,仿若一只被困在金丝笼中的鸟儿,虽衣食无忧,却时刻担忧着未知的风雨。
思来想去,玫嫔决定前往承乾宫找陵容商量对策。
陵容向来心思细腻,聪慧过人,在这宫闱争斗中颇有几分谋略,或许能为她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