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贫贱之妻不下堂

早春二月,长安城中依旧残留着冬日的丝丝余韵,冷风如顽皮的孩童,肆意穿梭于大街小巷,吹得街边那些干枯的树枝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皇宫内的花园里,几株红梅宛如坚韧不拔的勇士,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如血般鲜艳的花瓣,为这略显萧瑟清冷的宫廷增添了几分艳丽与生机,恰似一幅寒梅傲雪图。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御书房内,面前的桌案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关于朝中人事安排的奏疏。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皇子身姿端正地在一旁侍奉着,室内一片静谧,唯有偶尔翻动奏疏的轻微声响。

李世民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视过三位皇子,随后沉稳地开口道:“朕意已决,任命光禄大夫尉迟敬德为廊州都督。尉迟将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扬,此去廊州,定能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非凡的领导智慧,保一方安宁,让廊州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尽享太平盛世之福。”

李承乾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与探究,轻声说道:“父皇,尉迟将军确实英勇无比,其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和赫赫战功,儿臣早有耳闻。只是儿臣听闻,此前似乎有传言说他谋反,这其中究竟是何隐情?为何会有如此不实之言流传于朝堂之上?”他心中犹如猫抓一般好奇,对于朝中这些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事情,总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毕竟身为太子,深入了解这些朝堂秘辛有助于日后更加得心应手地掌控朝局,稳固大唐江山社稷。

李世民轻轻叹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与感慨,说道:“朕也曾当面向尉迟敬德问询此事。当时他甚是激动,情绪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难以自抑。只见他毫不犹豫地脱了衣服,展示给朕看他身上那密密麻麻、触目惊心的疮疤,每一道疮疤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征战往事,那些可都是他随朕征伐四方、身经百战所留下的英勇印记。他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地说,天下已然平定,百姓安居乐业,他满心期待着能安享太平,却不曾想遭此无端怀疑,这让他实在是寒心彻骨,仿若置身于冰窖之中。朕见他那般悲愤交加、情真意切的模样,也不禁为之动容,泪水潸然而下,深感愧疚与自责,当即表示不再怀疑他,还他清白与公道。”

李泰在一旁眼睛瞬间一亮,仿佛发现了稀世珍宝一般,兴奋地说道:“父皇,尉迟将军此举,当真是勇气可嘉,足见其对大唐的赤胆忠心,犹如那巍峨高山,坚定不移。不过,儿臣好奇得紧,他当时是何表情?定是悲愤交加、怒目圆睁吧,说不定眼眶中还饱含着热泪,那场景定是极为震撼人心。”他像是一个痴迷于传奇故事的孩童,满心渴望着挖掘出更多有趣且生动的细节,好为自己日后与大臣们交往时积累丰富的谈资,从而在朝堂之上左右逢源,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与睿智。

李治则眨着他那双水汪汪、清澈无邪的大眼睛,一脸纯真地问道:“父皇,为什么会有人说尉迟将军谋反呢?他看起来那么厉害,威风凛凛的,应该不会做坏事吧。那些人是不是在说谎呀?”他对于宫廷中的权力争斗犹如一张白纸,懵懂无知,只凭借着自己单纯的善恶观来评判是非对错。

李世民看着李治那可爱又天真的模样,耐心地解释道:“稚奴啊,这朝堂之上,人心犹如那深不见底的汪洋大海,复杂多变。尉迟将军战功卓着,威望极高,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难免遭人嫉妒,便有那心怀叵测之人编造出不实传言,妄图借此诋毁他,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时,太监那尖细的嗓音在殿外响起:“陛下,尉迟敬德求见。”李世民微微坐直身子,神色恢复威严,传令召见。

尉迟敬德迈着大步,虎虎生风地走进殿内,单膝跪地,行礼后中气十足地说道:“陛下,臣接到任命,欣喜万分,定当赴任廊州,以臣之热血与忠诚,肝脑涂地,全力以赴,以报陛下隆恩。廊州之地,虽有诸多挑战,但臣毫不畏惧,定能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让陛下放心,让百姓安心。”

李世民凝视着尉迟敬德,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这位老将的信任与器重,又有对过往之事的感慨,缓缓说道:“敬德啊,此前之事,朕已深知你之忠心不二,犹如那璀璨星辰,永不陨落。朕也想起,朕曾有一想法,欲将女儿许配给你,本以为是一桩美事,却不想你叩头辞谢,这又是为何?朕实在是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