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威廉姆斯团队的技术理想

“我们已经做了初步规划。”李一凡接过话题,“首先是全球招聘。除了威廉姆斯团队,我们还在接触其他国际光学专家。其次是国内高校合作,我已经和清华、浙大等学校谈好了联合培养计划。”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内部培养。”他向杨思涵看去,“我希望刻蚀机团队能够选一批融合骨干,参与光刻机项目的研发。这样加快技术,也能更多地培养全能型人才。”

杨思涵点头表示明白:“这没问题。不过现有项目也不能耽误。我建议采取轮岗制,让骨干工程师在两个项目之间轮换。”

“好主意。”威廉姆姆斯总结道,“这种模式在ASML就很成功。通过轮岗,不仅能在技术上促进交流,还能培养人才的综合视野。”

会议进行到这里,两个团队的隔阂明显消除了许多招募。李一凡看了看时间,做最后总结:“今天的交流成果成果。下面我宣布几个决定:第一,立即启动光刻事业部的筹建工作,一周内完成人员计划。”

“第二,成立技术整合工作组,由杨思涵和威廉姆斯博士共同领导,负责两个事业部的技术对接。”

“第三,加快新研发大楼的建设进度。我已经让星城高新区拨拨了50亩土地,专门用于光刻机研发中心的建设。”

散会前,威廉姆斯说道:“还有一件事需要提醒。一旦美国方面发现我们在研发光刻机,必然会从法律层面施压。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这一点请大家放心。”李一凡说,“法务部已经准备好了完整的应对预案。而且,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完全自主创新,不存在专利针对性问题。”

走出会议室时,尹志尧感慨道:“原来双方能这么快找到共同语言。”

“这说明我们选对了人。”李一凡微笑道,“威廉姆斯团队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真正想在中国实现他们的技术理想。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中微最需要的。”

此时的星城,阳光正好。远处的工地上,光刻机研发中心的基建工程已经开始破土动工。一个改变中国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宏大计划,正在这里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