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咏梅一大早就给全家人安排工作计划。
李不周理都没理她,吃过早饭就拿着柴刀扁担和麻绳上山去了。
李不周心里有本账,他每天只能一个来回挑回一担木柴,而街上开店的人收购柴火的价格是九块钱一百斤。这样算下来,他一天最多也就能挣到十块钱。要想攒够出去打工的路费,至少需要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的时间。这个数字让他感到无比沉重和遥远,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
也正好,这个冬天没下雨,从小年夜那天开始,李不周就每天雷打不动地爬上大山的另一边国营林场的森林里去砍柴。
到正月初七,天公开始不作美了,每天小雨淅沥,李不周也没有停歇,依旧风雨无阻地为着自己的愿望而努力着。
这一天,他吃了很多苦,那高山上云山雾罩的,虽没常下雨,但是雾气太浓了,把路上的草木都打湿了,还在树叶和草叶上凝结成明亮的露珠,稍有风吹草动就如雨点洒落下来。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李不周终于又弄好了一堆柴火。他拿起刀,将这些柴火砍成均匀的大约五十公分长的小段。接着,他找来一根坚韧的藤条,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木柴捆成一捆。捆好之后,他将柴捆立起来,然后把还没有捆完的木柴插进柴缝里,用刀用力拍打下去。每一次拍打都伴随着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对生活的一种回应。就这样,他不停地重复着这个动作,直到整把柴捆都变得异常结实,再也无法插进任何一条木柴为止。
这时,李不周才停下手中的活儿,喘了口气。他拿出一根麻绳,熟练地将其套在柴捆上,并仔细调整麻绳的长短,确保柴捆能够平衡地挂在扁担上。最后,他将扁担穿过麻绳,挑起柴捆,稳步向家的方向走去。
本来他就错误地估计了下山路上的湿滑程度,再加上木柴被雾水浸湿,导致今天的担子格外沉重。平常他挑着这担柴下山时,扁担都不会摇晃,但今天却截然不同。扁担仿佛变得异常柔软,两端有节奏地上下摇动。虽然挑东西时扁担摇动可以减轻肩膀的压力,但在这样的雨天和湿滑路面上,反而更难行走。
“砰!”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摔倒在地了,李不周觉得自己的屁股快要被摔成四瓣儿了。他揉着自己的屁股,看着眼前那光滑如镜的地面,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