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说,还真是个一举两得的“好计策”。
出于对桑哥的信任,当这个计划汇报到忽必烈面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便同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将这个“妙计”贯彻落实到底,他特命时任吏部尚书刘宣为正使,专门负责处理那些推行至元宝钞不力的官员;赵孟頫为副使,专门清查那些损耗甚大的驿站。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妙计”简直就是一条狗屁,除了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用处。
各地官员心里也苦啊,上面的政策胡搞乱搞,下面的百姓东打西闹,每天忙活处理政事已经都让他们焦头烂额了,如今皇上又派了这么一支巡视团下来,简直是要了他们的老命。
刘宣和赵孟頫也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但他们毕竟是奉了皇命出来的,如果一点事都不做,回去也没法交差。
为了表明自己认真贯彻了领导的指示,刘宣每到一处便将那些推行宝钞不力的官员都拉出来抽鞭子,并让人记录在案,以备在回京复命之时有所交代。
但赵孟頫却不愿意这么做,他知道如果把自己换到这些地方官的身份上来,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在面对这些同样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地方官们时,未曾动他们一分一毫,反而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将压力都抗在了自己身上。
这番举动自然瞒不过桑哥的耳目,于是桑哥对他十分不满,在他和刘宣二人回京之后对他多有奚落。
对此,赵孟頫置之不理。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去碾压别人,也不会展示极端的力量,他们只会用自己的智慧与见识,柔和的同化每一个人。
赵孟頫的境界,显然比桑哥要高很多。
至元二十七年,因为办事得力,赵孟頫被升为集贤院直学士(从三品),重新回到了忽必烈的身边任职。
在这段时间里,身为尚书右丞的阿鲁浑撒里和他接触颇多,对于他的一些政治见解,阿鲁浑撒里十分赞同,于是二人私交甚好。
同年,大都发生大地震,死伤数十万人。如今我们都知道,地震不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罢了。但在古时,这可是长生天降下的不祥征兆。
为了弄清到底是什么事惹得长生天不高兴,正在龙虎台行宫驻夏的忽必烈便委任阿鲁浑撒里回京,召集集贤院与翰林院的一众学士们,询问此次天灾的来历和消灾的办法。
在这之前,桑哥派忻都和王巨济二人清查全国的钱粮,二人充分发挥了狗腿子的精神,拿着鸡毛当令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刮,恨不得掘地三尺,百姓们实在不堪重负,自杀者甚多,地方治安愈发混乱,各地的情况变得异常紧张。
赵孟頫对此深感不满,本想亲自劝谏忽必烈,但却又担心自己以南人的身份来替百姓们说话,会引起忽必烈的猜忌。
恰好此时发生了地震,于是他便主动找到了阿鲁浑撒里,将这件事的弊病向他详细解释了一遍,劝他开口奏请忽必烈大赦天下,免除额外的赋税,赦免那些因为不堪重负而逃入山林中的百姓们。
阿鲁浑撒里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在开完会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返回了龙虎台行宫,向忽必烈提出了这个建议,并得到了忽必烈的允许。
当这个消息传到了桑哥的耳朵里后,他勃然大怒,直接找到了赵孟頫,朝他问道:“这些话都是你教阿鲁浑撒里说的?要不然可汗怎么会下这种旨意?”
面对着他的诘问,赵孟頫面不改色,语气平静地说道:“百姓们若是都死光了,那些没征收上来的税要去哪里收?如果不及时免除赋税,以后若是有人以此为理由,将未能征收上来的数千万钱粮都归咎于尚书省,岂不是连累了丞相?”
这番话可谓正中桑哥的命门。
他不怕天,不怕地,最怕的就是搞不来钱。
因为钱就是他在朝中立身的根本。
在听完赵孟頫的话之后,桑哥琢磨了半天,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但碍于面子却又不能低头认错,于是只好拂袖而去。
赵孟頫用他的智慧和胆量,为天下的百姓们减轻了负担,但也由此上了桑哥的黑名单。
为了限制他的发展,桑哥明里暗里的在忽必烈面前说他的坏话,希望能够拉低忽必烈对他的印象分,让他失去背后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