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铜臭味与书卷气

十三岁时,王恂开始随其父学习《九数》,经过短暂的学习便能演算勾股、线性方程等难题,并且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超越了他爹,成为了当时数学界的魁首人物。

(《九数》指的是数学的九门细目,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商功)由于同为学术界的大咖,刘秉忠与其父王良也是多年的好友,所以二人常有往来,这也让刘秉忠认识了这个“别人家的小孩”,一时之间惊为天人。

出于惜才的想法,刘秉忠便和王良商议,准备将王恂带在自己身边培养,并许诺传授其天文之法。

在古代,能观测天文的可都是王佐之才,可不是一般人能学的,有些人哪怕是连亲儿子都不愿传授此法,更别提外人了。

小主,

刘秉忠能够做出这种许诺,无疑是极为看重这个孩子。

所以,王良很爽快的便答应了下来。这一年,王恂十四岁。

四年之后,刘秉忠又将其推荐给了忽必烈,让他担任真金的侍读。

忽必烈本来不想让他陪真金读书,因为担心他年龄较小,再加上年少成名,身有傲气,怕他带坏了自己的儿子,但是经过一番交谈之后,顿时惊为天人,不仅让他担任陪读,而且还让他负责管理真金的所有饮食起居。

这个举动可不一般,因为其中充斥着无与伦比的信任,基本相当于将真金完全托付给了他,也等于是向所有人宣告王恂未来的仕途将会一片光明。

可以说,王恂,就是忽必烈为真金提前选定好的顾命大臣。

而王恂也没有辜负忽必烈的期望,他不仅照顾好了真金的日常起居,还常常给真金讲述辽、金、宋等朝代兴亡的故事,将真金的三观培养的特别正。

忽必烈对此也十分满意,在许衡告老还乡之后,命他接替了许衡的职位,担任国子祭酒,专门负责教导天下学子。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真金哪怕是个弱智,估计都得拿个博士毕业证,更不用说智商本就在线的真金了。

真金,正在按照忽必烈最开始预想的剧本那样,变成了一个崇尚儒家文化,愿意尊重汉人和汉制的蒙古储君。

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人心更是如此。

随着忽必烈的年龄越来越大,他对于汉法的热情也越来越低,因为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国库的空虚程度已经令人发指,耗子进去转一圈都得含着眼泪跑出来。

如果是按照草原的旧例,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掠夺外部资源来充实自身会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也根本不会让国内的经济形势如此紧张,但汉法恰恰却反对这种野蛮的行为,因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

想要“仁”,就不能乱杀无辜;想要“仁”,就不能肆意抢劫;想要“仁”,就必须兼济天下;想要“仁”,就一定得尊重儒生。

若是在太平盛世,实行仁政无可厚非,但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仁政无疑不太适合当今的大元朝廷,这也是忽必烈为什么会任用能搞钱的阿合马,而疏远更有治国之能的姚枢、窦默等人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因为钱。

但与忽必烈越来越保守的推行汉法相反的是,自幼便深受诸多大儒熏陶的真金,对于汉法的推行,一直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如果此时的忽必烈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忽必烈,或许他会很敏锐地发现真金的心思,但如今的忽必烈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对南宋和西北的战事已经耗费了他绝大部分的心血,所以朝中之事他也没有什么精力去管了,于是索性便将大部分的事务都交给了真金去打理,顺便也起到了培养他的作用。

不过此举却让真金错误的认为,这是忽必烈在向他表达支持其加大力量推行汉法的态度,所以他不仅没有收敛对于汉法的推行,反而对朝中那些不符合圣人之道的事情愈加看不顺眼。

什么事情不符合圣人之道?

重利而轻义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