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了圣旨后,各地官员便开始严格执行他的命令,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按各户的人数开始摊派造船所需要的费用,并征调民夫以及各类造船所需的材料,一时间导致全国各地民不聊生,大批的百姓实在难以为继,只能揭竿而起。
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江西南康一名叫做杜可用的百姓利用‘白莲会’组织起义,在短时间内裹挟了数万不堪压迫的流民,并自称“天王”,开始公然反抗元朝的统治。
时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的贾居正闻讯后,任命手下大将方文为招讨,负责剿灭这支叛军,方文得令后仔细分析了杜可用农民军的心理和作战方式,决定采用奇袭,他先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商人的样子,将一小队精兵暗藏于自己所乘坐的船队之中,而后便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农民军的心腹重地,并直捣黄龙,将聚集在一处茅屋中的农民军首脑全部生擒,并将他们磔死于南昌,以儆效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磔刑,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他的处决方式是先将肉从骨头上一片一片割下来,然后再趁着犯人未死之时活生生的将他的各处肢体切下来,最后在犯人被折磨的奄奄一息之时再用刀割断他们的喉咙,让他们亲眼看着自己的血喷出几米高,然后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忽必烈之所以将杜可用等人处以这种极刑,完全是为了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希望能用鲜血来让他们忌惮。
可忽必烈却不知道,杜可用等人之所以反叛,并不是因为他们想反叛,而是因为这个世道已经让他们活不下去了。
但很可惜,与其重典治乱,不如与民休息这个道理,忽必烈此时忘得一干二净。
就在杜可用举兵起事的同一年,位于福建的畲族首领陈大举也发动了起义,与其叔父陈桂龙在漳州自立为王,年号“泰昌”,并凭借地形优势,对前来围剿的元军展开了迎头痛击。
至元十九年四月,福建征蛮都元帅完者都、右副都元帅高兴率大军围剿,并以之前也曾反叛降将黄华为先导,连破起义军五寨,并以招安为名将陈大举诱至半山腰生擒,斩首于漳州。
可就在平定畲族人起义后没多久,黄华又再次起兵反叛,并改用“祥兴”五年的年号(宋末帝赵昺的年号)。
而这次反叛的原因则正是因为忽必烈要准备第三次东征,所以对于福建这些沿海的省份压迫更甚,与他互相响应的,还有广东人林桂方和赵良铃,他们在广东新会县建立“罗平国”,自称年号“延康”,聚集了万余人开始袭扰各处元军所控制的城市,只不过仅仅四个多月后,他们便被元军剿灭。
但相比于广东义军的小打小闹,黄华的威胁十分巨大,因为和人烟稀少的广东不同,福建人口稠密,再加上当初南宋流亡朝廷一直在福建境内活动,所以在他打出恢复宋室的旗号后,响应者极多。
而且由于福建本就是造船厂最集中的地方,一旦这里失去控制,忽必烈第三次东征的计划就会耽搁上很长时间。
所以在得到了黄华反叛的消息后,忽必烈急忙下令在扬州操练,预备东征日本的刘国杰部(刘国杰当时任征东行省左丞,是阿塔海的副手)与调任到浙西行省的高兴部,配合江淮兵和福建兵四路齐进,围剿黄华。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元军,黄华也急忙做出了应对,他将麾下的全部兵力都屯驻于建宁(今福建三明市建宁县),并在这里布下了层层工事,准备抵御元军的进攻。
但起义军终归不是正规部队,在面临这个时代最悍勇的蒙古骑兵时,他们脆弱的防守显得不堪一击。
蒙古铁骑再一次用鲜血证明了他们“陆战无敌”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起义军先在铅山被高兴部斩杀八千余人,而后又在建宁城被元军击败,黄华只好退往江山洞,在再一次被打败后又退向了赤岩寨负隅顽抗,最终又被元军击败,而黄华也自焚而死。
但这些起义军的死并不是毫无价值,在各地纷纷爆发反叛之后,无数的紧急军情通过驿站不断往大都汇聚。
忽必烈只是被一时的愤怒冲昏了头脑,而今冷静下来之后,也感觉到了情况似乎有些超出了自己的预料。
毕竟,民间的反对声音已经转化为实质上的反叛了。
再加上因为黄华的这一闹腾,连在江淮训练的东征军都不得不被抽调出去平叛,这也让他更深刻的意识到,再次发动跨海作战,似乎有些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