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宋朝还废除了对于应试人员的限制,士农工商之子弟皆可参加考试,属于变相的鼓励百姓读书识字,参加科举考试。
也正是因为在官方的鼎力支持下,宋代的读书人要远超于历朝历代,这就导致了宋代的读书人在考试路上的竞争会比其余朝代更加激烈。
由于每一届的报考人数都远超预计,录取的人数却很有限,这就导致了许多读书人N次落榜,屡试不中。
而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宋太祖赵匡胤又突发奇想,研究出来了一个新的当官方案——“特奏名”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初衷,就是为了笼络那些多次赴省试落第的高龄举人,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赵匡胤特诏赐连续15次以上参与礼部考试的举人105人为本科进士出身。
自此之后,凡省试落榜多次者皆可由各州府另立卷册上报礼部,而后由礼部筛选交由皇帝审阅,恩准他们参加殿试,赐予进士出身或被直接授予官职等等。
但为了保证进士的的优越性,在晋升之路上,通过科举正式称为进士的官员可以越级提拔,而非科举入仕的官员则必须逐级提拔,其中一甲、二甲及第出身的人,甚至用不到十年的时间便能进入权力中枢,如宰相、翰林学士等官职,也必须由科举出身的官员来担任。
在这种优厚的条件诱惑下,终宋一代,除了近六万名进士外,还出了一百多万的举人,至于落榜者更是不计其数,以公元1002年为例,当年共有人参加省试,最终有219人被赐予进士功名,录取率1.5%,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如果是普通的考生想要成为一名进士,其概率大概是在万分之十五左右。
而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
宋朝国祚319年,一共只诞生过118位状元,其中北宋69位,南宋49位。
更何况,古代的状元一旦当官,大部分都是要跟着皇帝先作编撰一类的工作,换算到现在,最起码也是国家主席的机要秘书,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死之前,最起码能当上个三品以上的官,而宋代的从三品官职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叫做御史中丞,按照现在的叫法,应该叫做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现在,你还觉得古代的状元的含金量和现在的高考状元一样么?
讲了这么多,我们来回归正题,以文天祥的知识水平,跟伯颜吵架,就属于纯纯的降维打击。
所以不出意料,伯颜被文天祥驳斥的哑口无言。
但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元中书右丞相,伯颜又怎么能容忍一个前来乞和的敌国大臣在自己的营地里耀武扬威,于是便下令将使团扣留,并派人将吴坚、贾庆余、文天祥等使团主要成员押送到镇江。
陆秀夫此时并未跟随使团一起前往元军大营,而是在皋亭山下等候,眼见着使团杳无音信,而元军的兵马还在不断汇集,于是知道情况不妙,便急忙带着剩余的人返回了临安城,请求谢道清早作准备。
但此时城外数万元军正虎视眈眈,以宋廷如今的情况,连朝中官员都开始弃官逃逸了,谢道清一个妇道人家又能做什么呢?
于是谢道清便将陈宜中再次召入宫中,向他表达了自己想要向忽必烈称臣的想法,却被陈宜中所责难,认为丢了大国的气度。
谢道清便哭诉道:“只要能保存国家,称臣不必计较。”
听她这么说,陈宜中便再不说话了,只是向她深深叩拜了一次,而后便转头出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