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天赋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杀掉?

因为金朝人口也不多,身强力壮的草原人民正是奴隶的优秀来源,没了拇指不耽误干活,而且还不用担心哪天对方因恨暴起,对自己产生伤害。

正是在这种压迫下,草原诸部对于金朝可谓是恨得要死,每当金军北伐,那种感觉不亚于鬼子进村。

但金朝对于当时的草原诸部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便是文化输入,在连绵不断的边境交往中,尚且还处于部族氏的草原诸部逐渐学习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初步了解了外部环境,开阔了眼界,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便是铁的大量流入。

当时的草原是不产铁的,虽然现在国内的大型铁矿煤矿等重金属以及稀有矿产基本都分布在内蒙及周边省市,但在当时肯定是没有这种勘测技术的,可铁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又是必不可缺的东西,小到做饭的铁锅,大到防身的马刀,缺了什么都不行。

不过铁作为战备物资,各个朝代都管控的很严,辽代统治时期,政府曾严令:“禁鬻生熟铁于阻卜等界。”

金朝初期同样如此,但是在几十年后,铁禁却几乎形同虚设。

这是因为什么?难道金朝边境没有被草原人的马刀袭扰过么?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

我们看现在的电视剧,买个馒头都拿二两银子,这在当时肯定是不现实的。

自古以来,铜钱才是华夏大地的主流货币,除了铜钱以外,铁钱也有不少,据记载,东汉初年便有用铁铸钱的情况。

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止,铜的开采量远远抵不上各路诸侯的花销,为了维持运转,铸造铁钱之风达到顶峰。

但铁钱毕竟不算主流货币,所以历史流传较少,也不为大众所看重。

到了北宋初年,铁钱在中原地区基本绝迹,但川蜀、陕西等地依然还有流通,尤以陕西为甚。

我们看一下地图,陕西和内蒙正是接壤之地,既然铁钱在内地无法流通,那么只能去和草原上的大傻个子换牛羊了。

就这样,大批的铁以铁钱的方式流入了草原,草原人民却没用它们来造铁锅,而是用来打造盔甲军械,然后再去抢劫边境人民。

这可能就是草原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

最后则是大批的契丹人北徙,金灭辽后,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极其严重,许多契丹人不堪忍受这种压迫,纷纷北上,出走草原。

1161年,金正隆六年,窝斡叛乱就是以逃亡北方的契丹人为主进行的大规模反金起义。

起义军曾经试图沿着克鲁伦河西进,穿过茫茫草原,去和西辽国的契丹余部汇合,但没有成功。

在这次起义之后,金朝统治者对于契丹人的防范更加严重,甚至达到每两户女真人夹居一户契丹人居住的程度,就是为了防止他们生乱,这一举动更加加剧了民族矛盾,哪怕是在金朝为官的契丹人也不堪忍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例如后来的耶律阿海,便是趁出使蒙古的时候出逃,投降了铁木真。

这些契丹人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文化素养以及生产技能,他们的北迁对于草原诸部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话题有点扯远了,咱们回归正题。

总而言之,这部分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的草原部落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我这里把他们统称为三大势力中的东部势力。

除了这些和金朝关系较为密切的部落外,还有一部分便是铁木真这种与外界基本属于“零交流”的部落,他们或因内部纷争不断,忙着攘外必先安内,例如乞颜部与克烈部;或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天堑阻隔无法与外界沟通,如布里亚部、秃麻部、兀儿速部等,他们这些部落归属于中部势力。

第三部分便是以乃蛮部为首的诸多西方部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他们更靠近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受到中亚及欧洲文化影响较多,在信仰上主要信奉基督教,少部分信奉伊斯兰教,且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更接近于同时期的中亚各国家,故与草原其余诸部产生纠集较少,是游离于当时草原纷争边缘的一个集合,他们归属于西部势力。

正所谓远交近攻,克烈部的位置便位于乃蛮部以东,乞颜部以西,是中部势力与西部势力的交界地带,铁木真获得了克烈部的支持,就能保证后方无忧,以便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东部势力的斗争中去。

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常年的尔虞我诈,让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拥有了远超于同龄人的见识与想法,但我觉得,有这种思维的人,即使不用于政治上,换在任何一个方面,他也会成为世界历史上涂下色彩的一个人物。

这,就是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