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子虚赋》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司马相如走的就是赀选这条路。

西汉初期,赀选这条路并不好走。

想想同学们也能明白,背靠大官背靠学识被举荐上去的跟靠钱去当官的肯定不在同一级别。”

“司马相如走的这条路是鄙视链的最低端,但有路总比没路好。

所以他就跟每一个学成出山的少年一样,带着对未来的期盼,骑着马奔赴北方。”

出成都北门十里,有座升仙桥,有个送客观。

司马相如就在送客观的门柱上写了一句话。

“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

根据《汉官仪》中的记载,汉朝的地方长官,太守出行才有配乘驷马的规格。

“那么司马相如能不能实现他写下的这个目标呢?

起码他现在认为自己是能的。”

四川到关中很近,沿着当年刘邦进关中的路,司马相如很快就到了长安。

“入朝之后的司马相如按照惯例,成了汉景帝刘启身边的‘武骑长侍’。

武骑长侍就是在皇帝出游或者打猎的时候当侍从或者保镖。”

“之前我们讲张良的六韬时,那里面就有对武骑士的记载。

想当这个官,年龄要在40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一米七三左右。

除此之外,体格要健壮,身手要敏捷,可以在骑马奔驰中张弓射箭,可以越过大沟、攀登丘陵,可以深入险阻之地,能追赶强敌、打乱众敌。”

“史料上没有对司马相如的形象进行具体描写,但根据这段武骑士的考核要求中,起码可以感受到,司马相如的个人形象绝对不会太差。”

“司马相如在刘启身边的日子又好又不好。

好的地方在于他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中央政府的运作模式,这极大开拓了司马相如的眼界,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不好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满足于这样一个小小的保镖职位。

史料上也写的很直白,‘武骑长侍,非其好也’。”

司马相如想要有一个能施展他毕生所学,满足他建功立业的位置。

但刘启身边没有这个位置。

所以他在当侍从的这段时间中,是又遗憾又失落,郁郁不得志。

“两年后,梁王刘武的到来改变了司马相如的人生轨迹。

刘武的故事我们在讲汉景帝刘启的时候说过一些。”

刘启做了皇帝以后,窦太后最喜欢最宠爱的却是小儿子刘武,刘武恃宠而骄,仗着太后的喜欢、哥哥的放任,占据了最核心富饶的地界,一边过着堪比皇帝的奢华生活,一边替朝廷守卫国门。

窦太后不止一次建议刘启把刘武立为太子,刘启在七国之乱爆发的前一年,喝酒了,还真答应了这个条件。

因此,刘武此后多次入朝,希望刘启真的能把他立为太子。

“司马相如郁郁不得志,梁王刘武意气风发,两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见面了。

刘武身边聚集着一大批全国各地的名人学者,比如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庄忌等。

刘武入长安,这些门客也跟着一起到了长安,司马相如就这样与他们结识。”

“史料上说,相如见而悦之,因病免,客游梁。

司马相如因病退职,然后跟着刘武一起离开,去了梁国。”

“在刘武建的‘梁苑’中,司马相如跟着枚乘这些文人贤者开宴会、辩文学、逗风月,没有了之前的郁闷,过了好几年快乐生活。

这些文人聚到一些,兴起之时,便要写诗,而西汉时期最流行的文体叫赋。

枚乘写了《柳赋》,路乔如写了《鹤赋》,邹阳写了《酒赋》……而司马相如写的,是《子虚赋》。”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惯用的文学题材。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而汉朝的题材就是赋。

根据朝代的兴衰,这些赋的内容也会有变化。

“司马相如生活的时代是西汉初中期,王朝还在向上攀登,所以这时期的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和平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所以赋被称为汉大赋,特点就是气势恢宏,通常采用反复问答的形式表现,选题上一般都是铺叙渲染皇帝、贵族的生活,具有极其盛大的气魄,词汇也非常华丽。

这篇《子虚赋》就是这样一篇文章。”

汉赋分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种。

骚体赋的文章直接受屈原文章的影响,还保留着加“兮”的传统,比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大赋又叫做散体大赋,通常是长篇,代表人物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

小赋的篇幅较短,代表人物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

{能!}

{后来应该是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