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汉初三杰之张良(2)

“进入关中后,情况什么样老师前面也说了,第一个来劝刘邦的是樊哙,结果刘邦一看是樊哙来劝,理都不理,继续带头享乐,紧接着张良赶了过来,他劝刘邦不要走秦朝的老路,应该听樊哙的话退居灞上。”

“刘邦看到是张良来劝,立马换了一副面孔,听话地带着军队退居灞上,离开前还废除了秦朝严苛繁琐的法律,跟百姓们约法三章。”

迎来的下一个事件就是大家听过好多次的鸿门宴了,这部分内容以张良的视角细说他在这其中的操作。

“刘邦入了关中,不知道谁给他的建议,要他把关口堵上,不让其他的诸侯进来,因此项羽直接发兵攻打函谷关,带着40万大军进入关中,约刘邦见面,而此时刘邦的军队差不多也就10万左右。”

“按这情况,刘邦本来应该死定了,但他没有死,这还要归功于张良。张良的好哥们项伯,担心张良的生命安全,乔装打扮连夜赶去给张良送消息,进门第一句话就是‘毋从俱死也’,不要跟着他们一起去死。”

“张良说自己作为韩王的人帮助沛公,怎么可以在他有事的时候私自跑掉,这太不道义了,然后将项伯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完之后人都傻了,接着就说了一句口头名言,‘为之奈何’,那怎么办啊?”

张良第一反应是问,谁给你出的主意?(指堵关口)

刘邦说,小人告诉我的。

张良又问,以你的兵力,挡得住项王吗?

刘邦沉默很久说,肯定挡不住啊,这可怎么办?

“同学们,我们来看接下来的这句话: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大家感受一下这句话。”

(请允许我去跟项伯说沛公你不敢背叛项王。)

“我们把这句话拆开理解,前半部分,请允许我去告诉项伯,正常情况下,他们谈是没问题的,但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时候了吗?对他们来说,那可能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个夜晚了,在面对项羽的致命威胁下,项伯作为他们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怎么可以就让张良一个人去说一声呢?”

“明显不能的啊,应该是刘邦去跟项伯谈才对,还得是放低姿态地去谈,那为什么张良要这么说呢?当然是给刘邦一个台阶下了,并提醒刘邦应该怎么办,总不能直接说,咱们要完犊子了,你快去求求项伯捞一下我们吧。”

张良这话讲的就很给刘邦面子,刘邦才接着问,为什么你跟项伯会有交情。

张良就把自己跟项伯的故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很快踩着这个坡就滑下去了,他跟张良说,你不用出去,把项伯喊进来,我用兄长的礼节接待他。

“两人都是聪明人,刘邦一点就通,接着我们再来看后半部分,项羽分封之前,刘邦跟项羽都是将军,结果刘邦一堵关口,项羽上来就打,所以项羽根本就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更别说什么关中王了。”

“而张良在刘邦入关前称他沛公,刘邦入关后就立马改口称大王了,对项羽也是如此,哪怕知道项羽想要杀他,他也依旧称呼项羽为项王,可以看出张良是很注重上下尊卑的。”

“再看这一整句话,在刘邦问出怎么办的时候,张良就已经想好该怎么做了。张良此话一出,相当于是为刘邦制定好了接下来的战略路线。”

如果他不说这句话,刘邦有没有别的选择?

他可以跟项羽鱼死网破、正面硬刚吗?

他可以连夜带着军队逃跑吗?

“这两个选项虽然不怎么样,但他们也确实是选项,可张良的这句话,改变了刘邦的思维方向,让他默认了自己要向死而生的战略局面。”

“很快,项伯就在刘邦跟张良拉拢下倒戈,答应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

鸿门宴时,张良站在刘邦的身边侍奉着,别人坐着他站着,别人吃着他看着。

“等到项庄想要刺杀刘邦时,张良溜出来找到樊哙,告诉樊哙刘邦现在的处境很危险,项伯正保护沛公不被刺杀,然后樊哙就冲进了宴席。他冲进去瞪着项羽,项羽一看立马握剑询问来者何人 。”

“此时的局面应该是很微妙,也很紧张的,毕竟樊哙这样突然冲进来,大家都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如果樊哙话说的太冲,命就没了,说怂了,命也没了,所以这时候最好是保持沉默。”

“樊哙也是这样做的,周围一片寂静,肯定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说话,这个人就是张良,他对项羽说这是沛公手下的樊哙,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双方都有台阶下。”

“项羽果然收回宝剑,命人给樊哙上酒上肉,樊哙很是豪迈,项羽越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