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想献,但是上党不降。上党的郡守不愿意向秦国投降,反而投靠了赵国。秦国不想放过这块好地方,于是秦赵之间就发生了战争,称上党之战(262)。”
“赵国派出的是廉颇,秦国派出的是王龁(hé),廉颇赢不了秦,王龁败不了赵,双方一直僵持了两年多。”
“赵国长时间只守不攻,而秦国的后勤难以支持这么持久的战争,所以秦就开始使用反间计,派间谍去散布廉颇意欲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并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奢曾经在阏(yù)与大败秦国(269)。
(阏的读音有è跟yān,但阏与是个地名,有固定读法,故读yù。)
“听信谣言的赵王将廉颇换下来,任命赵括担任主将,秦国得知赵国确实派来了赵括,为了能彻底打败赵国,就偷偷任命白起为统帅(260)。”
“赵括到了之后不再固守城池,反而选择主动出击。白起则命令秦军假装打不过赵括并安排撤退,赵括一看,秦军慌了,便追了上去。”
赵括并不知道秦军换了统帅,这一追就追到了秦国的营地。
“白起看到赵括追了上来,就派人去切断赵括的退路,同时派一部分人冲进中间,把赵军分成了两部分。”
“赵军被围,粮道被截。被围46天后,大量的赵军因为饿死或者突围失败而死,士兵们到最后已经开始了互相残杀。”
赵括期间组织了四支队伍,轮番突围,结果都没有成功。
“赵括在最后一次亲自带领精兵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没了主将指挥,且他们也没有力气接着再战,剩下的士兵只好向白起投降。”
“但投降的士兵有40万,白起一方面觉得这人数太多了,怎么放心的下,另一方面秦军之前就已攻陷上党,可他们却归顺了赵国,这不就反映出赵军反复无常,随时可能会叛变。”
白起表面上向他们许诺自己会把身体强健的带回秦国,上了年纪且身体有伤或者已经残疾跟年龄小的会放回赵国。
赵军没有怀疑,白起又拿出酒肉安抚他们,随后向秦军下令将这些赵军杀掉。
“白起不敢真的接受这些降卒并把他们带回秦国,一旦反了,他们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所以他就把这40万士兵杀了,留了240个年幼的回到赵国去制造恐慌。”
这一战,即长平之战(260),白起一共杀了差不多45万赵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