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由石挥执导并主演,展现了北京近50年间的沧桑变化,切合了除旧迎新的氛围,是1950年春节期间上映影片卖座最好的一部,堪称新中国最早的“贺岁片”。
但是,时间来到1967年,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革命的对象。
1月25日,是农历腊月十五,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一则读者来信。
来信是上海玻璃机械厂一个名叫章仁兴的工人所写,他第一次提出“春节不回家”的倡议,并评论道:“春节算得了啥!我们最盛大的节日来到了!”
1月29日,《人民日报》便顺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发布了“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的通知,同时暂停探亲假,以后再补。
就这样,原本是法定假日的春节突然取消了,各大火车站、汽车站用广播的方式,轮番播放春节不放假的通知。
许多原本买好火车票、汽车票打算回家过年的群众,听到这一通知后,纷纷到售票处退票,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上班。
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春节不放假成了一种常态。
每到春节到来时,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工厂职工,以及商店、供销社、饭店的服务员,都不放假,不回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农民一样要参加劳动,变冬闲为冬忙。
既然春节不放假,那么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过年习俗,也都被顺理成章地取消了。
燃放鞭炮、祭拜先祖、舞狮舞龙、置办年货之类的民俗活动,从春节销声匿迹。
喝酒打牌更是被当作陋习取缔了。唯一能够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只有“贴春联”一项。
就算是“贴春联”,也与以前大不一样。
以前的春联,会写上“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
“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等寄予着美好祝愿的内容。
而在60、70年代,春联的内容都是“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之类的战斗口号。
这时候一个家庭最普遍的活动,就是吃“忆苦思甜饭”。
宋锦生活的现代,80后、90后,基本上不知道“忆苦思甜饭”是什么了。
“忆苦思甜饭”有两种,一种是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野菜、米糠、地瓜干煮成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