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齐国新外策

“具体的落实,就交给我们的中情局去办吧。”

说到这里,武百的目光转向了站在一旁的中情局局长刘钊吉。

“刘钊吉,你作为中情局的负责人,对于这些方案有何看法?你打算如何将这些计划付诸实施?”

刘钊吉闻言,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对于鲁将军提出的方案,臣认为可以派遣特工潜入宋朝境内,秘密联系那些山贼草寇,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并引导他们向官府发起攻击。”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山贼草寇作为情报来源,收集宋朝的军事情报和政治动态。”

“至于武将军的方案,”刘钊吉继续说道,“臣建议我们加强对宋军高层将领的渗透工作,利用金钱、美色等手段收买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在宋朝内部的棋子。”

“同时,我们也可以派遣特工潜入宋军内部,策反那些对朝廷不满的将领,让他们为我们所用。”

“而马大臣提出的商业控制策略,”刘钊吉最后说道,“臣认为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商业网络,逐步渗透到宋朝的经济命脉中,掌握粮食、布匹等关键物资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操纵市场价格等手段,制造经济混乱,加剧宋朝的社会矛盾。”

“总之,”刘钊吉总结道,“我们将综合运用这三种手段,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对大宋发起全面攻势。”

“相信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分裂大宋,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武百听着刘钊吉的汇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深知自己拥有一群忠诚且能干的臣子,他们将是自己实现霸业的重要支柱。

他轻轻点头,赞许道:“好!刘钊吉,你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你就按照这些方案去办吧,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任原此刻挺直了腰板,目光如炬,仿佛已看见胜利的曙光在前方闪耀。

“在我看来,直接灭了宋就得了!”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任原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他继续说道,“我们的士兵,是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勇士,他们的英勇无敌,是天下间最锋利的剑。”

“我们有足够的实力,与宋朝展开一场全面的战争,彻底将其征服。”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朝堂之上的一片哗然。

秦明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站了出来,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任原观点的认同:“我赞成!宋军这些年在我们不间断的打击下,士气低落,战斗力大不如前。”

“此刻正是我们出击的最佳时机,让我们挥师西进,一举荡平宋朝,让世人看看我们齐国的力量!”

陈让此刻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向前一步,声音洪亮地说道:“是啊,皇上!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们齐国兵强马壮,将士用命,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让我们一鼓作气,将宋朝的疆土纳入我齐国版图,成就千秋伟业!”

“灭宋,确实看似简单。”

武百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未来,“但诸位可曾想过,我们灭了宋朝之后,能否真正消化这块庞大的疆土?宋朝的治理成本,对我们齐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而且,宋朝四周强敌环伺,我们若贸然行事,很可能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说到这里,武百的目光扫过众臣,继续说道:“我们的方案,诸位还记得吗?是罗先生提出的联辽灭宋之策。”

“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旨在利用辽国与宋朝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削弱,同时避免我们齐国孤军奋战。”

陈让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对武百的保守态度有些不满:“皇上,我们现在国力鼎盛,兵强马壮,完全有能力与宋辽同时开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何还要受制于辽国,与他们联手?”

武百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陈将军此言差矣。”

“战争,从来不是儿戏。”

“它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

“我们齐国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体量毕竟有限。”

“与宋辽这样的庞然大物相比,我们还显得过于弱小。”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更加深邃:“我们可以小胜几场战役,但那又如何?无法动摇他们的根基,最终只会耗尽我们的国力,让我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战争,必须讲究策略与时机。”

“我们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更不能被怒火蒙蔽了双眼。”

任原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被武百的冷静分析所折服。

他紧握双拳,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可是皇上,我们装备那么先进,为什么不利用这些优势去打一场漂亮的仗?难道就这样一直隐忍下去吗?”

武百微微一笑,道:“任将军,战争看的从来不是装备。”

“装备再先进,若是没有正确的战略和足够的国力支撑,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齐国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就必须学会审时度势,步步为营。”

“逐步蚕食宋朝的疆土,稳固我们的后方,才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苏仲于朝堂之上,语出惊人,他缓缓踱步,目光如炬,仿佛已洞悉天下局势的微妙变化。

“诸位大人,如今我齐国铁骑控制着宋天子,皇城脚下,尽是我军旌旗。”

“何不借此良机,让那宋朝成为我手中之剑,挥向辽邦?待其疲于奔命,我们再与辽国联手,共谋宋朝,如此一来,岂非一举两得,天下大势,尽在我等掌握之中?”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既有赞同之声,亦有疑虑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