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冷笑,可算是结束了这件事情了——一个“区区”的“边衅”,竟然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根据他现在已知的信息来判断,这个所谓“边衅”将来会衍生出的事情绝对不止这几个条约,也绝对不仅仅会持续这么几年。
至于说央洲这时候武备松弛,军力虚弱的这几个原因,他也并不意外,特别是重文轻武和央洲起源这两个原因。
放在大明身上,第二个原因不成立,大明不需要因为汉人还是非汉人的原因而压制国内的发展;第一个重文轻武的问题嘛……勋贵在这方面就需要发挥一点作用了。
而关于武备军械的管理制度,大明当然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了!
“下一个部分是什么来着?哦,太平。”朱元璋慢条斯理道,他尝试对这个“太平”的内容进行推断——事到如今,他也不可能再觉得这个太平就会是字面意义上的“太平”,相反,这个太平的实际内涵必然是和“边衅”同样的风格。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太平”……
朱元璋想了想,莫名有一种感觉,或许是他布衣起家带来的敏锐嗅觉吧,他现在觉得,这个“太平”极有可能和造反,或者说起义有关。
而且这个感觉如果要从逻辑上来讲的话,貌似也非常能够说得通,比如,既然央洲签订了这么多的条约,将自己的利益扔出去了那么多,官员们或许还不会受到什么严重的损害,但是普通百姓呢?
央洲本来就存在财政方面的问题,由此就可以判定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或许已经出现了问题,再加上这些利益的输送以及那些外国人的来来往往,不受央洲律法管辖……
再者,那还有个宗教被允许在央洲自由信仰了,而这个宗教,真的不会影响到一部分百姓吗?
反正,朱元璋本人是非常抵触这么一个不遵皇命、随时有可能对朝廷出现反对力量的宗教的。
【第一部分:“边衅”·结束。】
【第二部分:太平。】
【在进入了危机的时代后,所有人可以选择的路变得越来越少,而被迫需要在危机之中做出选择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最终,人们会发现,固守旧有的腐朽秩序,或者寄希望于置身事外寻得一片安宁之地的方法,并不正确,也不会有什么实现的可能。除了自己也投入到这片危机之中,步入这样的天翻地覆的巨变之中,在其中挣扎并希望通过改变而挣脱现在的危机,进而重新获得和平和安宁之外,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央洲,就在走入这样的危机时期之中。】
【虽然当时的朝廷官府并不这么感觉,皇帝更是高居于京城,对下方的情况毫无知觉。但是,普通百姓,特别是某些地区的普通百姓们,已经体会到了变化的发生。】
后金,天命年间。
在场之人有些沉默,这段话看起来……有点复杂的样子?
央洲正在逐渐进入危机之中——这没问题,虽然当时央洲的这些人不知道,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普通百姓比朝堂官员和宫中的皇帝感知更加敏锐——这也没问题,特别是那些个别地区的百姓,比如沿海地区,主要是和外国人有商贸往来的沿海地区。
而至于说不能想着守着原来的规矩,也不能想着成功逃避,而必须要主动加入到风暴之中,从中挣出一条路来……没问题啊!
他们大金不就是这样么!当初女真部族出现问题的时候,大汗没有说什么独善其身或者退让,而是选择了直接投身反抗并且统一各个部族,由此,才能有了今天的大金。
所以,这是一个央洲发现问题之后,主动迎难而上,投入风暴和巨变之中,最终成功重新缔造了太平的事情吗?
……虽然很想这么想,毕竟这件事情太美妙了。可是,好像不太能说服自己啊。
【新一任皇帝的三年,一则爆炸性消息传遍了央洲,也传遍了和央洲有着商贸往来的各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