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间。

朱瞻基心头顿生一股希望:“祖大寿这样回到锦州,应当是对后金假意投降?”

虽然现如今还只是讲到了此处,但是朱瞻基却是觉得祖大寿应当不会真的帮助皇太极去夺取锦州,他并没有真的选择就此归降。

朱棣没有否决他的这个想法,这样的走向并不是没有可能,相反,可能性还不小。只是,如果祖大寿回到锦州,那他是会直接镇守锦州,还是调往他地?

以及,大明与后金之间,关于锦州这样的关键要地,必然迟早都会有一场大战。而若是依照大明最终的结局,以及皇太极那个“为清朝入关扫清障碍”的评语,锦州等地,必然会在他生前被他握入手中。

——那么,如果当时祖大寿也还在锦州镇守,他是会在交战中战死,还是未能战死、再次被俘或者投降?

如果是后者,那么祖大寿,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负面意义上的“名留青史”的结果啊。

而有了这样的一个将领,大明在末期的名声,同样也会受到一定牵连。

【祖大寿在被皇太极放走前,给皇太极定下的计划是这样的:十一月初一当晚,他赶赴锦州,徒步入城,然后对城中人说,昨夜他是突围逃出来的。随后,再由他去说服锦州军民——这些人原本就归属于祖大寿统辖——同他一道归顺后金。

而在锦州城内的巡抚丘禾嘉若是赞同此事,则可以保住丘禾嘉的性命,否则祖大寿就将其除掉。

为了让皇太极能够随时掌握祖大寿的行动进度,祖大寿表示,如果第二天,也就是初二,他顺利入城,就会在锦州城内发出炮声示意;如果第三或第四天,也就是初三初四,他成功夺取了锦州城的控制权,那么他同样会在锦州城内发出炮声,提示后金,此时皇太极就可以带兵前去接手锦州城了。】

【第二天,十一月初二,后金先是清点了一番大凌河城内的剩余人数: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三十二匹马。而当初修筑大凌河城时,夫役百姓商贾加上士兵,共有三万余人。】

【随后,皇太极在军营中听到了从锦州城内传来的一声炮声,但随后却再也没有响起。】

【这显然与祖大寿先前商议决定的计划不符。】

【十一月初四,在没有按照计划行动的两天后,祖大寿派人来到了大凌河城,表示他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之前走的时候带的人太少了,面对锦州城如今的众多兵力,他完全无法实现原本夺取锦州城控制权的计划;因此,他特地派人来禀告皇太极一声,让他不要着急。同时,他表示,那些归降和战死的将领的家属,他已经悄悄派人赡养,不用担心;

最后,他则对皇太极再次表示,“后会有期”,暗示迟早他会夺取到锦州城,届时再会;同时,表示,如果皇太极有什么指示,那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直接派人告诉他就行。】

【过了几天,十一月初九,祖大寿再次派人来向皇太极送信,信中表示相约之事,难以实现,并重申了所带心腹之人太少、锦州中由各处调集的兵力太多,且巡抚丘禾嘉对他颇有疑心等理由。

所以祖大寿认为,此时不应轻举妄动。“我子侄等,尤望皇上垂盼”;而至于计划,则要蹭到翻过年后再说了,他不会忘记这一计划的,但是必须等等,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再说。】

【对于祖大寿这几番表态,皇太极并没有再度生出更多的怀疑——除去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对他可能逃回明朝的担忧外,皇太极整体上还是对祖大寿持信任态度的。】

【因此,皇太极表示,“……你也不用顾虑,我会安置好大凌河城中投降的这些官员百姓,让他们能够在后金中安然生活,不会让他们受罪。关于我们的计划,你只要看情况进行就行,我相信将军你,必然能够找到好的机会。而你放在我这边的子侄们,你也不用担心,我怎么可能会亏待他们?必然会好好培养,让他们如以往一般生活的。”】

【在皇太极此次回信之后,双方就未曾再有过直接沟通。】

【在此期间,后金之中,虽然对祖大寿并不完全信任,始终抱有一份怀疑,但是却也还是认为,祖大寿是他们放在明朝的一颗可能可以在关键时刻调动的暗棋。直到数年后,后金朝中才完全确定,祖大寿并不打算为后金出什么力。】

【祖大寿也确实没有打算为皇太极谋夺锦州。】

【在回到锦州后,他就立刻组织了锦州的人马,加固防御,随时准备防备后金军队来袭。】

宋朝,开宝年间。

赵德芳愣了一瞬:“所以祖大寿果然没有真心打算投降,他还是想要回到明军之中。皇太极这算是被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