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就提到过,作为努尔哈赤继福晋富察衮代之子的莽古尔泰,他身上背着一个污点,那就是他自己的生母富察衮代之死。】

【但是,这件事情显然没有影响到他最终被努尔哈赤选定为四大贝勒之一、并且在皇太极时期继续作为掌权贝勒,并参与多次作战。】

【天聪五年七月,因为明军重筑大凌河城(辽宁凌海市),皇太极决议带兵进攻,阻断明军重新修筑好城池的可能。而这一战,三贝勒莽古尔泰同样在出战序列中。】

【这一场围绕大凌河城的战争,最终以后金一方的获胜而告终。但是,在作战过程中,后金一方自然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其中一次就与莽古尔泰有关:他所率领的军队在一次作战中受创不小。】

【这件事情,莽古尔泰便寻了个时机向皇太极汇报,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昨日一战,我属下的将领中有许多都受伤了。我这一旗的护卫军,一部分跟随阿山前去充作哨兵,一部分跟随额驸达尔哈驻扎在营中。能不能把他们先调回来?”】

【简单来说,就是莽古尔泰认为自己现如今兵力单薄,有所不足,需要先前调出去的兵马此时回来。】

【但是皇太极却没有回应他的这个要求和问题,相反,皇太极的内心也在想着昨日的那一战:“我听闻你麾下的兵马,每每调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必定会延误。”】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在说莽古尔泰所属的兵马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延误军机啊。】

【而延误军机这个罪名,在历朝历代、任意国家都可不是一个小罪名。】

【因此,莽古尔泰立刻反应:“我部众凡有差遣,出的人都是调遣的数倍,哪来的延误之说?”】

【皇太极却依旧态度平平,甚至还有些不高兴:“如果告你们的人属于诬告,那么应当治他们的罪;如果情况当真属实,你那自然是要治那些延误军机的人的罪。”】

【说完,皇太极就颇为不快地起身上马,准备离开。】

【莽古尔泰此时也顿时心生不满,他当然看出来这时候皇太极不太高兴,但是这也让他更为不高兴了。于是,他在情绪之下,没有如皇太极一般选择结束话题,而是引出了另一个、且更为严重的话题:

“大汗应当公开下达谕旨,为什么单单与我过不去呢?我本来就非常的顺从,难道这还不够,还想要杀掉我吗?”】

【莽古尔泰不仅在语言上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还从行动上进行了表示——他将自己佩刀的刀柄举到身前,“频摩视之”。】

隋朝,开皇年间。

杨坚和独孤伽罗对莽古尔泰这个人的印象还是不浅的,毕竟,在前面有着那样一个弑母的声名放在那里,加之他这个三贝勒的身份。

只不过,两人也都没能想到,莽古尔泰这个“出问题”居然是这么个出问题法……

“这种问题,即使他真的有这样的怀疑,即使皇太极真的——多半有这样的想法和动作,但也不是能在这时候直接拉出来说的啊。”杨坚只能表示一下啧啧惊叹。

他设想了一下如果自己遇到了莽古尔泰这样的大臣……不能想,不敢想,他觉得自己一定是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挑衅行为的,自然也不可能容忍这样的大臣——没错,就是挑衅行为,没有另一种可能。

皇太极有没有打压其他三大贝勒进而收拢权力的想法?那必然有。且,前面已经有了阿敏的先例。

但是,莽古尔泰能够这么直白地、在这个时间和地点说出来吗?不能。这不仅是从皇太极的角度,同样也是从莽古尔泰本人利益的角度。

莽古尔泰这几句话,当然是对皇太极的极大挑衅,也是对他威严和声望的强烈攻击。皇太极根本不可能就此忍让!除非,他现在是一个空架子,是一个没有多少自主权力、而莽古尔泰有着极大权力的贝勒。

但是,现如今的情况与这种假设可以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么,莽古尔泰这样的言论,只能为他本人招致祸患,让皇太极下手更加狠绝。

如果觉得皇太极有在暗中打压自己,莽古尔泰要不就是忍了,通过时间和事件慢慢找到一个平衡;要么,就暗中积蓄力量,直到力量足够了再进行下一步。

况且,他言语上就不说了,他怎么还配上了动作?

清朝,康熙年间。

一部分皇子们的神情也略略有些凝重。

他们当然不是为着莽古尔泰,或者太宗与莽古尔泰之间的事情而感到烦忧,他们是从太宗和莽古尔泰之间的情况有些影射到自身上来。

他们自己如今所处的境况,虽然不能完全与太宗和莽古尔泰、乃至与礼烈亲王(代善)之间的境况类比,但是也确确实实有几分相似之处是真的。

莽古尔泰冲动鲁莽,造就了他日后的结局;而礼烈亲王确实是把握住了关键,成功地让自己这一脉得以延续,且是以和硕亲王的身份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