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表示对这个所谓的北元“传国玉玺”的深刻怀疑:“北元汗权势弱了那么久,还总是东奔西跑,这个传国玉玺还能保存在他们手里?”
虽然,现如今大明屡屡向北元发兵,其中的一个原因也在于想要夺得北元朝廷手中的传国玉玺——但是,那是现在。朱元璋不太觉得在经过这么多年的草原争斗和迁徙后,北元的这个大汗手中依旧还有那传国玉玺。
不过,这个倒还不是重点——不管那个是不是真的传国玉玺,总之皇太极是有了一个非常正当的称帝的理由,这就够了。
也由此,大明将面对一个有着明确的国号和帝号的政权对立的局面。
但这都是外部的情况,以大明当时的状况,并没有太多能力去干涉——朱元璋更在意的还是大明本身。林丹汗虽然身死,但是他的那个“反黄教联盟”的破灭,最起码给了朱元璋一个提示:明思宗,崇祯年号,起码用到了十四年。
十四年啊!十四年!
平心而论,这个在位时间也并不能归到短暂的那一类中去,十多年的在位时间,不算很短了,甚至已经足够一些人来上一波改革……
但是,十多年,十四年过去了,大明竟是半点没有好转吗?竟是一步步看着后金不断壮大、看着四周的政权和形势不断变化而没有任何干涉的余力吗?
对外部情况如此,那大明内部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早在崇祯元年就有了农民起义——好吧,就叫起义算了——看起来,到了十四年,大明境内也没有恢复安定。
朱元璋一时有些无力,又有些升华般的平静之感。
他知道,大明走到了神迹中的这个地步,绝对不是这个明思宗一人的所作所为所导致的,早在那什么明神宗开始,大明就已经走向下坡,内部混乱,而外部的那个努尔哈赤不就是在万历年间飞速起势的么;而更早的时候,在宪宗时候,在卫所制度开始崩坏的时候,大明就已经需要修复甚至变革了。
大明走到崇祯年间的党争不断、边军无饷、地方起义、内外交困……的局面,并不是明思宗一人之过。
这些,朱元璋都知道。
但是,他又不能不有些对这个明思宗心生不满和疑虑:这十四年,他究竟干了什么?又达成了什么效果?
——神迹确实讲过,大明弊病已深;且皇帝有时候即使手握绝对权力,也未必能真正达到想要的结果。没错,这些朱元璋也清楚,甚至对于后面这个问题,他更是深有体会。
但是,朱元璋从这段话还看到了另一个角度:这起码说明,这个明思宗,他并不是那种手中无权、纯然傀儡、无力进行政治运作的皇帝!
——虽然有权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想要的结果,但是,起码,明思宗是有权力的啊!
那么,他没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大明弊病已深;另一方面,他本人的思路、操作、手段又是什么样的?
汉朝,元狩年间。
与刘彻更多在关注政权变动的事情不同,卫青虽然也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将领,皇太极收服漠南蒙古这件事情更加触动他的感知。
见刘彻从固始汗对西藏、青海等地的统一问题中收回思绪,卫青神情有些凝重地对刘彻道:“陛下,后金日后恐会借道漠南蒙古以攻明朝。”
本来,后金主要力量范围还是在东北方向,即使与漠南蒙古多个部族达成联盟,却也没有那么方便去借道,这一点端看蒙古诸部在初时甚至敢于不回应皇太极的命令就能看出来。
但是,此时林丹汗已死,最大的反对力量察哈尔部也被皇太极收拢,漠南蒙古更是开始推动皇太极称帝……往后,只会越发恭顺有礼,后金也自然能够借道漠南蒙古来进攻明朝了。
刘彻叹了口气,他明白卫青的意思,这种可能已经几乎是必然。
能说什么?怪皇太极太过奋进?——后金确实是敌人,也确实应当处理掉,但不可能指望他们不奋进。怪林丹汗太没能力?——说实话,最初林丹汗本身就不太像是能够统一漠南蒙古的样子。怪明朝自己不够努力?——这个好像确实能怪上一怪……
十四年了,明朝在干什么?即使不能如往日般辉煌,但勉强守住基业、苟延残喘也还是有可能的吧?——多拖上一段时间,说不定,明朝就能拖来个转机呢。
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刘彻看了这么多朝代的事迹,深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当真是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