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彩蛋·元语录2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眉头紧皱:“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他简直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或者出现了幻觉。

从海山时候起——这他没有意见,元朝天灾确实不只是妥懽帖睦尔的时候才开始的,但是……一直到明朝建文帝?这怎么还能有他们大明的事儿?!

难道,这就是他登基初期,京城发生大火,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甚至导致庄稼绝收的原因所在?

但是,按照常理而言,元朝发生这么多严重的天灾,还持续时间如此之久,与他们的皇帝荒淫无道、残害百姓是有着直接联系的,这也是上苍给天子的警示;可是到了他大明,建文帝不说,但他朱元璋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爱民,他自己就是农民出身,自然能够体会到百姓们的痛苦和艰辛,也愿意为他们多考虑考虑,即使不谈这些,这大明也是他朱元璋自己的江山,怎么能够不去认真对待?勤政,他朱元璋可不像是那些元朝的整天沉浸在宫廷的皇帝,那么多奏折,他都要一一过目。谁能说他不勤政?

——所以,这天灾到底为什么会从那早该亡了的元朝,一直持续到他大明?

不过,按照神迹中那个什么英和德的说法,这样的大规模天灾,也并非是元朝独有,而是从那最西边的地方,一直往东到倭国,这一整片大陆上,所有的国家,都面临了这样的频繁、持续、规模大的天灾。

因而,这天灾的起因和来历……到底是什么呢?

朱元璋记下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转而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

就像是这傅海波和崔瑞德的第二句话一样,面临这样反反复复的大规模的灾难时,朝廷应当如何去做?究竟怎样才能应对得当?——朱元璋不觉得元朝朝廷做的有多好,但如果大明也要面临这样的遭遇的话,这个问题就是必须想好、处理好、有一个完善的章程才是。

大明此时并非没有什么救灾处置的章程,朱元璋带着大臣们已经设立了一些基本的预备措施,包括在各地设置粮仓,用来应对灾荒或者其他的紧急情况以赈济灾民的,是预备仓。粮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只要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让百姓们获得适当的粮食,就能够安抚下来许多人。

但是,该如何保证这些粮食能够投入到灾民手中?——除了仓储被当地或者上面的官员贪腐掉,还有可能是当地的官员并不及时上报灾情,真有什么问题,也一定要等到不能再等、遮掩不住的时候才上报朝廷……

眼瞅着朱元璋陷入了思考,在场的重臣们颇有种如芒在背之感。

唐朝,贞观年间。

作为同样天灾多发时期的君臣,李世民和贞观大臣们也对这段内容十分在意。

看着伴随着彩蛋语录而出现的地图示例,李世民心生怜悯和叹息:“这样广大的范围,又是这样高的频率……确实是这张养浩的两句话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论兴亡,支撑起根基的,背上各种负担而又抗风险能力最差的,都是百姓。大唐末年……若非是当时各地百姓也都已经无法忍耐,那黄巢也不能聚集起那样大的声势来。

水灾,旱灾,饥荒,瘟疫……放到元朝的具体上,还因此引发了黄河决口——虽然很怀疑这是否也和元朝在修筑黄河堤坝时的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有关,但是,到底黄河是决口了。

而在黄河决口之后,已经面临上述种种灾祸的百姓,还有一部分要被调集前去修筑河堤。这样一来,他们面临的又会是什么情况?

虽然河流决口后,修筑河堤是一个必然且必须的事情,这是一个救灾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李世民也陷入了思考,在百姓们已经疲敝无比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修筑河堤这样一个正常的救灾环节,不变成一个新的引燃天下的事件?

长孙无忌有些微妙,又有些隐晦地道:“元朝的这一长期天灾,范围可是包含了这广大的所有土地……而时间上,甚至连明朝初期都包含在内。”

这说明什么?这仿佛是在说明,天灾,非天子……之过也。

这个思路,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了——自这一理论在汉朝诞生并完善以来,没有一个皇帝、没有一个大臣,不是在按照这一套逻辑行事,就连北朝那些非汉人政权,只要还靠谱一些的,也都在按照这一套逻辑行事。

虽然,在早期,不同的皇帝实践这一套逻辑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说,有些皇帝,他们在发生天灾后,也并非按照常态下罪己诏,而是将责任归结于他人……

但总体而言,这一种逻辑已经被所有人所接受,也已经不仅仅是一套仅在朝中的政治逻辑了,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天下,包括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