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是真的被这后人气到了,特别是,这八成还是他这一脉而非赵光义一脉。
“就连赵光义都不会想着在这种时候随便出兵北上!”他咬牙切齿,语气愤然。
这是什么北上之机吗?不能说完全不算,但大体上并非一个多么好的时机!蒙古说是撤军了,但是他们留在中原的速不台和塔察儿难道就是摆设?他们再从北面下来难道需要很长时间?
赵昀等人的这个想法完全就是想要钻个空子——钻空子本身并无不可,很多时机有时候也实际上是一个空子或者说漏洞。但是钻空子也要看空子的真实情况啊。
——退一步讲,倘若真的想要借此机会多获取一些疆土,那么需要做的准备可不是一点半点,也不是赵昀等人在朝堂上争过那些反对派就可以的。
首先,河南地区的具体情况现在如何?这里不是指蒙古军的情况,而是河南本身的情况:城池的状态,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道路状态……能不能支持行军?能不能有一条合适的道路用来运送粮草?能不能有物资用以建设防御?当地百姓状况如何?
可别在大宋境内一番畅想,然后对于河南此时的具体情况半分不了解,最后大军开拔过去,才发现根本难以行军或者没有什么可以依托防守的地方。
再有,如果攻下了城池,把防线拓展到了黄河沿岸,那么打算如何构筑防线?不要说什么依靠天险,蒙古军又不是没有越过天险过,防线必须重新构筑。构筑具体防御工事的话,谁来做?当地百姓?还是士卒?需要多少人,人从哪里来?如果从大宋境内征发百姓或者士卒,需要多少、多长时间?用来支撑这一切的钱粮又从哪里来?
还有,调发军队北上,调发哪部分军队?是否需要重新征兵?若是调发走了一部分原有军队,那当地的空缺是怎么处理?若是北上不成,那大宋境内的防线有没有想好该怎么构筑?有计划吗?
如果北上暂时站稳了脚跟,那么是暂时全部依靠军队,还是说要迁移一部分百姓前去?……
这些都是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可以在作战过程中随机应变,但更多的是需要提前做好预案,有所准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更不用说那些大臣口中的大宋现状了——“连年饥谨,无力兴兵”“旱蝗连岁,调发无度,辇运不时,生聚萧条”……这些也通通都是重要大事啊。
国内若是当真成了这般地步,那么如何支撑军队所需?这不仅是他们打算的北上作战需要,更是接下来蒙古南下的持久战的需要。
隋朝,开皇年间。
杨坚摸了摸胡须:“宋朝的朝堂问题不小啊。”
赵昀这个决策是不是有问题?确实有,问题还不小。宋朝的大臣们反对也很正常。
不过,另一方面,若是再加上宋理宗亲政、赵葵赵范的派系情况、郑清之的问题、以及史嵩之等人和先前史弥远的关系……宋朝现在的争端也不能说是和派系党争完全没有关系。
“赵昀若是执意出兵,又无法解决朝堂的不认同,那此次出兵的效果就更要打个折扣了。”独孤伽罗道,本身这个计划就有点问题,若是再有着大量阻力,那能达成的结果可能就真的要难看了。
想要拓展国土和战略防线并没有错,但是若是本身计划就存在一定问题,又不能摆平国内的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力量,那真的很难说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
杨坚摇头:“若朕是宋朝中人,最担心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这个赵昀若是真的在这件事情上遭逢大败,那他日后还能否保有如今的心气?”若是变得谨慎倒也无妨,但是若是就此一蹶不振……
【赵昀想要光复宋朝的一部分故土,特别是北宋三京;同时,以黄河和潼关为防线的描述也深深吸引着他。】
【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蒙古对其他地方的领土的渴望。】
【赵昀等人,甚至是一部分反对出兵的大臣们唯一没有预想到的,应当是窝阔台再度出兵的速度。】
【总之,在赵昀以皇帝身份的坚定支持下,准备北上收复三京的宋朝军队很快出发了。】
【但是,从一开始,这一次北上就充满了问题。】
【赵昀任命赵葵为收复“三京”的主帅,率宋军主力五万人,从泗州(江苏盱眙西北)渡过淮河北上;任命赵范为两淮制置使、节制军马兼沿江制置副使,率军屯驻光州(河南潢川)、黄州(湖北黄冈)一带,“以张声势”;由全子才率淮西兵万余人先期北上,直取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