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统和年间。
“所以,这就是蒙古所谓的‘没有完善的继承制度’?”萧绰看到这里,确立新的大汗还要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而忽里勒台还并非是上一任大汗死后就能够立刻召开——她瞬间就能想到无数种改变前任大汗的遗命、推举己方派系之人上位的状况。
这不是扯呢么?
都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时期,早已不再是草原上的一个个部族联盟,有了各方势力,又有了前任大汗指定继承人……结果最终还要召开一个忽里勒台通过推举,这个被确立的继承人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新任大汗。
然后,这个忽里勒台还不是即刻召开,还留下了一段不短的需要专人监国的时间。
这不等着有人从中串联,沟通内外,拥立新主,还等什么呢?
——这完全是明晃晃地表明,前任大汗的命令,不管他在世时多少人表示遵从,等他死后,就是有着作废的风险!
那这不就是在鼓励所有人从中争一把?反正大家都留着同一先祖的血脉,谁也有那份资格。
耶律隆绪对于这个发展也是感受微妙:“成吉思汗,他没有废除掉这个制度,他是在考虑什么?”对他来说,这项制度的关键之处在哪里?难不成就是为着那个倘若窝阔台一系后辈无能,那还可以换自己的其他子孙?
他对于这种继承问题可以说是感受深刻了。
他少年登基,依靠的就是母亲的力量,以及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和这一身份带来的追随者。大辽对于皇太子继位的合法性还是非常认可的,对于先帝的旨意也是愿意遵守的。可就算这样,他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更不用说,大辽贵族们之中那些蠢蠢欲动的人。
若是大辽也是蒙古这样,还要经过一个诸王大会……那他怕是得在第一时间就开始思考保命问题了。
“但整个元朝都没有完善的制度,那说明即使元世祖入定中原,也未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善。”韩德让道,“元朝的国祚和皇位更替频率恐怕都会出现问题。”
对于这一判断,在场诸人都觉得很合理。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对于草原部族幼子守灶的传统没什么想法,但对于拖雷监国一事,他的想法就很多了。
说的好听点,这确实是遵循幼子守灶的传统,且蒙古也只是刚刚建国,很多事情都没有经历过,很多规章制度都还在草创期,在不确定的地方遵循传统也是最保险的做法;
说的不好听一点,既然成吉思汗确立了继承人,为什么还要召开忽里勒台?——是窝阔台的力量还不够吧,最起码没有到了能够废除这一制度、压制各路蒙古王公的水平。
——召开忽里勒台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空缺处需要专人监国的时间长度?为什么不能是窝阔台直接监国?反正继承人已经定了是窝阔台,压根不再是幼子守灶……
这充分说明,一方面,蒙古内部制度不明,比较混乱;另一方面,那就是窝阔台的力量不足以压服所有人,又还有人打着别的算盘想要干一些与成吉思汗遗命相悖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以成吉思汗的威望、权力、功绩,都不能让这些人愿意在他死后老老实实的遵照他的旨意,那后续的那些大汗们,包括窝阔台在内,有谁有可能超越成吉思汗吗?
那他们的旨意,又怎么保证能够在他们死后依旧被遵从?
打从开头开始,蒙古就出问题了啊。赵匡胤心情顿时愉悦起来。
【两年后,各路诸王纷纷赶来,忽里勒台大会召开了。】
【果然,在这些人中,对于支持窝阔台还是拖雷产生了一定的暗流。】
【但是总体表面上,气氛还是比较和谐的,成吉思汗的儿子们和其他宗王们纷纷劝窝阔台遵照成吉思汗的命令,继承汗位。】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先前成吉思汗攻克金朝中都后,获得的那个人才: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一听这个姓氏,就知道他出自契丹耶律氏。只不过,不同的地方在于,耶律楚材的耶律氏,并非是普通的耶律氏,而是正儿八经的宗室血脉。追溯起来,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人皇王耶律倍的八世孙,是耶律倍的儿子、辽世宗耶律阮的同母弟耶律娄国的后代。】
【在金朝,他的家世也依旧属于贵族范畴,父亲耶律履是金朝尚书右丞。】
【而他的个人水平也很高,“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着”。在中都被破,进入蒙古的最初,他就是靠着天文、地理、释老医卜等方面的才华迅速站稳了脚跟。】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耶律楚材找到了拖雷,告诉他:“这是宗社大计,必须尽早定下才好。”拖雷还有些犹豫,他想要往后等一等:“事犹未集,换个日子不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