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提供了一些信息,没有问题,那么这些信息就是可以利用的。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够就此赌上全部身家——特别是后晋一方在辽国境内的情报网还不够的情况下,自身又没有对辽国产生绝对优势的时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光美也加入讨论:“这倒是,有时候还真有人投降,所以还是在于己方对于情报的掌握,和对于万一有所不测的处置手段。”如果被骗,那能否及时止损?能否避免被真的损害到核心?

情报啊情报……

【于是,石重贵开始为了这一目标准备起来。】

【首先是各路兵马将领的任命,其中,杜重威依旧担任北面行营都指挥使,而担任北面行营兵马都监的是李守贞。】

【同时,石重贵还发出敕榜: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就这样,后晋北上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带着此行必收瀛莫,甚至更进一步攻克幽燕,将契丹重创的期待。】

【十月二十五,杜重威和李守贞在广晋(河北大名县)会兵,共同北上。而在此过程中,杜重威还干了一件事:向石重贵要求增兵,“深入敌境,必资众力”。而石重贵也真的赞同了他的要求,将大部分禁军都派了出去。】

【十一月,杜重威带兵到达了瀛州城下。】

【此时,耶律德光早已率军南下,在十一月初一包围了镇州(河北正定县),又在初九的时候派骑兵探知了后晋军队即将抵达的动向。】

【从这里开始,一切想着耶律德光想要的方向走去。】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虽然预料到了石重贵心态失衡、对现状判断失当,但没有想到石重贵竟然一下子走到了这个程度:“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这步子迈得也太大了些,按照后晋的情况,别说想要收复幽燕荡平塞北了,就是前面想要夺取瀛州莫州,且让瓦桥关以南变成安定之地,就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是的,后晋的情况。想要北上,影响最大的还是后晋自身——天灾不断,四处饥荒,又有官员搜刮百姓,这样的国力,怎么可能能够支撑得起后晋大规模作战,还是北上远离本土的战争?

当年汉武帝出征匈奴,还是想尽办法维持国内正常生产、使劲从各处获取军需粮草呢。而即便那样,等到晚期,汉朝的经济情况也已经不容乐观,开始转向休养生息,减少大规模主动作战。

而后晋……单单国土面积,就决定了石重贵能够发动战争的上限和频率,更别说还有天灾人祸,又刚刚连续两年作战,如今已经是第三年。

李世民看着石重贵这次的将领任命,下了一个判断:“这个杜重威,很可能最后选择了投降……还是在耶律德光攻下后晋之前。”他说的比较委婉,意思很明显,杜重威不仅会在后晋灭亡前投降,还很可能就此掀开了后晋灭亡的序幕。

长孙无忌看得眼角直抽抽:“这个石重贵还当真把禁军都派出去了大半?!”之前的各个太宗的战役,可没哪个把禁军都派出去的——历史上,那些失去禁军、中央空虚的皇帝,大部分是什么样的下场,还表现得不够清楚吗?

不说别的,大唐后来中央和地方失衡,就是一个活生生、距离后晋时间还很近的例子啊!那还是大唐中央尚有军力存在的情况。

“所以,杜重威一投降,后晋中央的军力基本就损耗殆尽了。”李世民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但这也是他判断杜重威投降拉开了后晋灭亡的序幕的原因之一。

【杜重威抵达瀛州城下,而作为诱饵的瀛州,此时也开始对后晋兵马收网。】

【杜重威带兵三十万抵达时,瀛州城门打开,安安静静,无人把守,杜重威等人见状,生怕有异,不敢进入。】

【这时,一个消息传来:这里的契丹将领高模翰已经带兵潜出。瀛州城暂时不敢进去,这个兵力弱小、又无支援的契丹军队怎么可能放过?】

【于是,杜重威派遣了贝州节度使梁汉璋带领两千骑兵前去追击。】

【而事实上,高模翰正是耶律德光让瀛州刺史刘延祚行使这一诈降计策的前提。高模翰麾下士卒确实不多,但他并非一个平庸之辈。在这几次与后晋的交战中,高模翰“拔赤城,破德、贝诸寨;略地盐山,破饶安” 还曾“兼总左右铁鹞子军,下关南城邑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