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后面,他的声音都阴恻恻起来。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神迹放出来的晁错的几篇文章,不由大叹:“此等人才!”这样的文章!

国士也。

没有一句是空话,没有一句离开实际,也没有一句不是在为大汉着想。而内容又并非什么阴暗举措,反而正大壮阔,这不是好文章,还有什么是好文章?

这几篇文章,不论是放在如今,还是刘恒时期,亦或是日后的任何时间,都不过时。

只是,以文观人,直白深刻,没有任何婉转迂回;再结合晁错自身的背景:虽然又学了儒家,但法家才是他最根本的内核。

这样的人,放在当时大汉那样需要各处平衡的政治环境下,想来是难得善终的。

因为,他最终必然会走向大汉当时的核心问题:诸王、功臣。而一旦时机不够成熟,这样的举动又堪称变法——晁错的结局已经注定。

【刘恒登基后,在原本的官员体制中,插入了一项新的内容:举贤良孝廉。这一项在武帝时期也成为了一项明确的常态化的选官制度。】

【十五年,刘恒让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随后,由刘恒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晁错的回答在百余人中为最好,深得刘恒欣赏,就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自此,晁错开始直至汉朝的中央地方问题,曾数次上书,建议刘恒削诸侯、改法令。】

【刘恒经过考虑,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依旧十分欣赏他的才能;而刘启则是非常赞同晁错的建议;至于同僚如袁盎等人,许是因为晁错的主张,也或许也因为他的性格,都非常不喜欢他。】

【刘恒在位期间,晁错一直担任中大夫,直到刘启登基后,升任他为内史。晁错的抱负也迎来了的实现的机会。】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恒从中嗅到了一股不太妙的气息:“启儿,你在什么时候对诸侯王动的手?”他并不在意刘启会对诸侯王动手,相反,要是刘启不对诸侯王动手,他才要忧愁。

但是,他担忧的在于刘启动手的时间。一旦时间不对,纵使中央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皇帝难免会受限于那些还有些势力的军功集团。

刘启沉默,不得不说,刘恒此时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刘启仔细一想,觉得自己还真说不定登基没多久就会开始对诸侯王动手:“大约并没有几年。”他又补充了一句,“父皇不用担心,儿臣不会有问题的。”

刘恒:“……”刘恒确实不是很担心自己这个太子的问题,毕竟,以他对刘启和那些功臣集团的了解,就算诸侯王出了什么问题,刘启也不过是一时受制,功臣集团毕竟不能随意废立皇帝。况且,刘启也不是没有手段之人。

只是,不担心归不担心,要是能够选个好时机当然更好。

“晁错,可惜了。”最终,刘恒也只能感慨一句。不过,晁错的牺牲不会是白费的,这就够了。不是吗?

汉朝初年。

“这个选官方法,”刘邦摸摸胡须,陷入了思考。

【除去贾谊与晁错两人,张苍也是一个重要人物。】

【张苍的关键不在于他的政治主张,而在于历法算学。】

【“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他在度量衡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并提议使用《颛顼历》;而在算学方面,更是参与了影响深远的一件事——对《九章算术》的修订。】

【自《九章算术》问世,中原的一切算学都无法脱离这一本书。其中的不少数学成就远超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如负数、分数计算等就要比欧洲领先一千余年。】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还没怎样为此而高兴,刘恒就从中分析出了关键问题:《九章算术》确实伟大,领先那欧洲千余年,又让整个中原王朝的算学都无法脱离其中;但,之后呢?

《九章算术》之后的算学呢?领先一千年后,当《九章算术》不再领先后,中原和欧洲又是怎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