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日,苏过所等之人抵达京城,两人皆是苏轼的至交好友。
陈慥,字季常,其父是苏轼任凤翔判官时的凤翔府知府陈希亮,当然,他最有名的还是河东狮吼的故事和苏轼为他做的《方山子传》;
道潜,字参寥,赐号妙总禅师,着名诗僧,有“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一句,令苏轼叹服。
一个侠客兼隐士,一个诗人兼高僧,这样的阵容,足以在大理国掀起一阵宋风了。
能请到这两人,全凭苏轼的关系,道潜自己也想去妙香佛国大理看看,陈糙则是静极思动,被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成功说服。
段和誉见到这两人,也是大喜过望,执晚辈礼拜见,恭敬地请二人到大理国做客。
苏过又让李直方安排了几名皇城司的人随行,供陈慥在大理调用,再则也可以保护二人。
一切准备就绪,使团带着大宋的回礼,浩浩荡荡地离开京城,返回大理。
苏轼目送大部队离去,问道:“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不会,”苏过笑道:“以他们的身份,大理人都要夹道欢迎了,高氏就算不满,也不敢做什么的。”
苏轼叹道:“记住你说的话,早点派人去接回来。”
苏过笑着答应了,又不是派他们去当间谍,只是去为段氏长长脸,再让大理国人看看宋人的风采而已,其他事情,自然由皇城司的暗探去办。
这件事办完,苏过入宫交差后,再次请假,因为范杜若快生了。
接生的准备工作苏过检查了又检查,乳医都备了三名,其他大夫在安乐坊随时备着车马接送,家中的女使下人也是全天待命。
范杜若看他那个紧张样,都忍不住笑道:“搞出这么大阵仗,全京城都知道了,也不怕人笑话。”
“有什么好笑话的,”苏过说道:“我还和官家求了位御医,这几日都在府上住着。”
范杜若捂住脸,说道:“这样肯定会惹人闲话的。”
“不怕,谁敢说,回头我再收拾他们,”苏过笑道:“官家都同意了,哪里轮得到那帮人指指点点。”
范杜若轻声道:“希望一切顺利。”
“放心吧,”苏过安慰道:“都准备得好好的,肯定能平平安安。”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范杜若发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