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过总结道:“禁军拿了更多的粮饷,专职训练,尚且战力低下,指望少花钱训练乡兵就可以取代禁军,此条例的初衷从一开始就不成立。”
经过前面几个条例的改良施行后,苏过在这方面的说服力也在提升,比如他直接否定了王安石当年的这一条例,其他人都没有表现出惊讶来。
第二条是裁兵法,这个就是解决冗兵问题的,对士兵进行测试,禁军内的不合格者划入厢军,厢军的不合格者划入民籍,同时规定年龄到五十岁者退役。
这条没什么可改动的,就是合格的标准需要再讨论下,但那个不是苏过考虑的事了。
第三条是将兵法,这个说起来有点曲折了。
宋初为了防止将领专权,赵普向太祖赵匡胤建议,将京城和边州的禁军按期换防,但将领不做调动,实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为更戍法;
但这个政策的弊端太明显了,直接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削弱了军队的战力。
所以王安石提出将兵法,本质是兵制改革,把禁军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各路的兵将固定下来,训练和作战也就有了保障。
比如前面提到的折可适,就是环庆路第七将,类似于后世的某战区第七军军长,通常一将统帅三千到一万人不等。
最强的自然在西北和京畿,其中鄜延等西北五路设置有四十二将,预备进攻西夏,京畿三十七将,防守契丹,整个东南六路只设置了十三将。
关于这一条,旧党是反对的,因为会不可避免地形成军阀势力。
苏过正好想借机把西北将门部分调往北方,于是说道:“党项人如今已转入防守,西北五路的兵力可以部分转到京畿或者河北,然后兵将一起定期换防。”
“不妥,”范纯仁还是出言反对:“再怎么换防还是兵将一体。”
苏过解释道:“当下与太祖时已大不一样,财权已完全归于中央,朝廷若是仍有顾虑,可将各路的正将、副将进行轮转,每次只轮转其中一人,这样保证战力的同时,也可防止边将擅权。”
韩忠彦点点头,说道:“此法可行,就是太繁琐了些,需要一个长期方略。”